分类: 影评 |
一次聊天时,有个朋友说《红军与白军》是他最喜欢的片子之一,这个片子我早就买了,但一直没有看。听他这么推崇,心里很好奇,后来就找出来看了,一看果然是个好片子,我也很喜欢。
影片讲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些匈牙利人志愿参加红军后,在红军与白军的拉锯战中的悲惨处境,对战争中的“人”有着深刻的体察与表现。片子是黑白片,画面特别干净、简洁,但极具冲击力,每一桢都好像一幅画一样,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些段落尤其精彩,像开头白军俘虏了这些匈牙利人,给他们15分钟逃跑,然后“猎杀”的场面,再比如一个白军头领想凌辱一个村庄的少妇,结果被上司击毙的场面,等等。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还有白军占领战时医院后,强迫护士们到树林里去演奏乐曲的段落。一开始看到白军强迫护士们去树林,我以为他们要采取暴力或兽行,没想到接下来却是让她们演奏音乐,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白军也有“人性”的一面和精神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暴力与音乐之间的反差,影片中的白桦林很美,音乐也很优雅,
如果我们不知道她们是被胁迫的,还会以为她们是来野餐的无忧无虑的少女,或者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的仙女,但这浪漫的一面却是在刺刀与枪炮的严酷下实现的,这实在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部影片中的类似场景,韩国影片《加油站被袭案》我看过两次,是在“韩国电影节”时看的,也是很喜欢的一个影片。影片讲4个年青人占领了一个加油站,不断以暴力袭击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来加油的人,后还与黑帮、警察火并,最后驾车逃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我的是结尾让4个年青人逃跑,对一种明显的反社会、反规范行为表示赞赏,影片的大胆出人意料之外。另外,影片中的暴力一开始让人反感,或者莫名其妙,但在故事的进行中,却使人逐渐认同了它的逻辑,从暴力中得到了审美与快感,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其中也有一段写到了暴力下的歌唱,有几个人来加油,被这4个年青人痛殴了一顿,并强迫他们唱摇滚,这些人一开始不想唱,挨打后,便以锅碗瓢盆为乐器,敲敲打打唱了起来,边唱还边看他们的眼色。他们唱得还不错,正好一个娱乐公司的老总来加油,给了他们一张名片,让他们联系他。看来一个新的摇滚乐队,可能在这暴力下诞生了,摇滚乐本是以反抗为精神,却在对暴力的顺从中产生,这一点也很耐人寻味。
另外,在《发条桔子》中,贝多芬的音乐成了折磨人的工具,因为这个施加暴力的青年被“还治其身”,警察在他喜爱的贝多芬音乐伴奏下对他施以暴力,以后每次听贝多芬,便会唤起他痛苦的条件反射。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天鹅湖》成了小说中一个作家避之不及的对象,因为他听了太多这首乐曲了,这首随时飘扬在莫斯科上空的音乐,简直是对他的一种折磨。而我们也不会忘记,小说中唱起男、女高音便停不下来的艺术家们,在奔驰的卡车上是怎样一种痛苦心境,这荒谬而狂欢的场面令人吃惊。
音乐本来是一种美的享受,谁能想到竟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不过或许正由于我们通常不会把它们相联系,影片展现出来便会给我们惊奇之感吧,而出乎意料之外恰是叙事作品所需要的一种艺术效果。
影片讲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些匈牙利人志愿参加红军后,在红军与白军的拉锯战中的悲惨处境,对战争中的“人”有着深刻的体察与表现。片子是黑白片,画面特别干净、简洁,但极具冲击力,每一桢都好像一幅画一样,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些段落尤其精彩,像开头白军俘虏了这些匈牙利人,给他们15分钟逃跑,然后“猎杀”的场面,再比如一个白军头领想凌辱一个村庄的少妇,结果被上司击毙的场面,等等。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还有白军占领战时医院后,强迫护士们到树林里去演奏乐曲的段落。一开始看到白军强迫护士们去树林,我以为他们要采取暴力或兽行,没想到接下来却是让她们演奏音乐,这是一个强烈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白军也有“人性”的一面和精神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暴力与音乐之间的反差,影片中的白桦林很美,音乐也很优雅,
如果我们不知道她们是被胁迫的,还会以为她们是来野餐的无忧无虑的少女,或者是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的仙女,但这浪漫的一面却是在刺刀与枪炮的严酷下实现的,这实在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部影片中的类似场景,韩国影片《加油站被袭案》我看过两次,是在“韩国电影节”时看的,也是很喜欢的一个影片。影片讲4个年青人占领了一个加油站,不断以暴力袭击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来加油的人,后还与黑帮、警察火并,最后驾车逃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吸引我的是结尾让4个年青人逃跑,对一种明显的反社会、反规范行为表示赞赏,影片的大胆出人意料之外。另外,影片中的暴力一开始让人反感,或者莫名其妙,但在故事的进行中,却使人逐渐认同了它的逻辑,从暴力中得到了审美与快感,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其中也有一段写到了暴力下的歌唱,有几个人来加油,被这4个年青人痛殴了一顿,并强迫他们唱摇滚,这些人一开始不想唱,挨打后,便以锅碗瓢盆为乐器,敲敲打打唱了起来,边唱还边看他们的眼色。他们唱得还不错,正好一个娱乐公司的老总来加油,给了他们一张名片,让他们联系他。看来一个新的摇滚乐队,可能在这暴力下诞生了,摇滚乐本是以反抗为精神,却在对暴力的顺从中产生,这一点也很耐人寻味。
另外,在《发条桔子》中,贝多芬的音乐成了折磨人的工具,因为这个施加暴力的青年被“还治其身”,警察在他喜爱的贝多芬音乐伴奏下对他施以暴力,以后每次听贝多芬,便会唤起他痛苦的条件反射。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天鹅湖》成了小说中一个作家避之不及的对象,因为他听了太多这首乐曲了,这首随时飘扬在莫斯科上空的音乐,简直是对他的一种折磨。而我们也不会忘记,小说中唱起男、女高音便停不下来的艺术家们,在奔驰的卡车上是怎样一种痛苦心境,这荒谬而狂欢的场面令人吃惊。
音乐本来是一种美的享受,谁能想到竟与暴力联系在一起?不过或许正由于我们通常不会把它们相联系,影片展现出来便会给我们惊奇之感吧,而出乎意料之外恰是叙事作品所需要的一种艺术效果。
前一篇:“欢乐颂”与《十月啤酒节》
后一篇:明天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