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 |
今天下午下班后,在路旁等公交车。天气很寒冷,冻得人不停地跺脚,跺着跺着,我不得哼起了一个旋律,后来才意识到是“欢乐颂”,这让我想起了感人的一幕。
前一段时间,电影学院举办了一次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影展,开幕式是很庄严的,到最后,
代表团的全体人员都走到了台上,本以为他们也要严肃地讲话,没想到这些人竟然合唱起了“欢乐颂”,这让人很是吃惊,那些穿着西服,看起来一本正经的德国人,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不断地挥着手、顿着脚,大声地唱出了那熟悉的旋律。现场没有伴奏,只有代表团的一个人吹口琴,但效果出奇地好,台下的观众合着旋律拍手,气氛高涨起来。刚才德国人讲话还都是需要翻译的,但现在,音乐响起来,虽然我们还是听不懂德语的“欢乐颂”,但却感到了人类彼此情感的相通,偌大的影院里回荡着这亲切的旋律,我们仿佛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升到了巴比塔之上,看到了人类无限欢乐的境界,这让我内心感动不已。
开幕式后,便放映了影片《十月啤酒节》,这是讲慕尼黑啤酒节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后来我问过一些人,大部分人不太喜欢这个电影,一个朋友说是想来看一些实验性的电影的,这个“现实主义”的影片让她很失望,另一个朋友则没有看完就中途退场了,不知是什么理由,但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的。喜欢的理由,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我喜欢影片的叙事和结构,二是我喜欢影片的氛围。
就叙事而言,这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复杂的影片,不过复杂并不在于时空转换、叙事人称变换等种种“技巧”。它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影片,复杂在于设置了那么多条线索和那么多的人物,彼此互相穿插、交错,以至于我们很难讲清谁是故事的主角,也无法讲出一个故事“概要”,它像是一个故事的线团,越滚越大,大到不断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但编导却把握得细致有度,毫不紊乱,整个影片的故事,简直可以用多卷本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容纳,但他们却将之收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这是尤见功力的地方。影片展示的可以说是“生活流”,但并非平淡的日常生活,而是充满戏剧性的狂欢节日,在这里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的枝蔓不断延伸出来的可能性,而那么多故事又交叉在一起,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但故事的动力和不断吸引人之处,却是一件“爆炸案”,这个线索出现在故事的开端,结尾却证明是虚惊一场,但虚惊所造成的悬念却成功地将观众牵引到了最后。这个线索在故事中虽不是很重要,在叙事上却是极为关键的。
影片借助故事的波澜起伏,以及啤酒节的现场,营造出了一种狂欢的氛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超出日常生活的种种变故,故事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逐渐延展中于银幕上变为了现实,而啤酒棚中奔放的歌舞、豪饮的人群迎面扑来,将我们也带到了节日的氛围之中,这是另一场“欢乐颂”,我想开幕式后选择放这部影片,或许不是没有理由的。
如果有人问,也许是你爱喝酒才喜欢这样的片子吧?
我就会高兴地告诉他,是啊,要是有机会,我也很想加入这样狂欢的队伍,正如李白所说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前一篇:散步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后一篇:暴力下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