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 :我只对建筑师整体不满
(2009-10-10 11:38:53)
标签:
建筑师鲍鹏山中国不缺建筑师社会/纪实文化校园 |
Re:鲍老师好!阿更 |
|
|
|
时 间: |
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下午16:42 |
发件人: |
baopsh |
收件人: |
qfly66 |
阿更:
你好!
我看到的是我们的大学建筑专业在按技术人才培养建筑师,而不是按文化人培养。
我看到太多的建筑专业学生,缺乏起码的文化常识,不用说文化知识,更不要说文化精神了。
我也看到一些建筑,猛然一看,好像有文化,仔细端详,不过粗糙模仿而已,或者,就是一些所谓的“文化元素”的生硬装填。
当然,我相信,在任何戕害人才的时代,都会有漏网之鱼,比如,你写的那20个(也许)。但,一两个例子,不能改变基本事实。
正如一两个孔繁森(还是“也许”)不能说明我们整体吏治清明一样。
也许,这正是你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也正是你书中写到的那20个人的价值所在。
我们需要正视现实,我们也需要有信心。
也许,你是给我们带来信心的人。
鲍鹏山
主 题: |
Re:Re:鲍老师好!阿更 |
时 间: |
2009年8月9日(星期日) 下午19:00 |
发件人: |
qfly66 |
收件人: |
baopsh |
鲍老师:
以下是我的一篇日志
。“我发誓再不干这等费力不讨好、赔本赚吆喝的事!累苦还且不论,心里堵得慌。”。。。。。。。
。。。。。。
“任凭怎样决绝,我仍逃不脱圈子的纠缠瓜葛。进的门、找得人、谈的事,(昨天依旧)一不留神,又回到从前。我知道,就是跑得再快,躲得再偏远,也还要被抓回来。因为只是疏离,却从未真正的离开。
这,就是命吧!命赐给我这样的使命——记录他们,中国大拆大建时代里的建筑和建筑师。”
主 题: |
Re:Fw:Re:Re:鲍老师好!阿更
|
时 间: |
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上午10:45 |
发件人: |
baopsh |
收件人: |
qfly66 |
阿更:
为你的苦心而感动
问候令尊。
鲍鹏山
主 题: |
Re:Re:Re:Fw:Re:Re:鲍老师好!阿更
|
|||
时 间: |
2009年8月11日(星期二) 上午11:44 |
|||
发件人: |
baopsh |
|||
收件人: |
qfly66 |
|||
抄送人: |
(无) |
|||
附 件: |
|
鲍鹏山:读阿更的《中国不缺建筑师》(全文)(2009-10-10 11:00:04)
读阿更的《中国不缺建筑师》
鲍鹏山
大学时读中江兆民的《一年一半,续一年有半》,很欣赏这样的一句话:男子汉、大丈夫,到这个世界上来一趟,就要留下一个大大的脚印。
正如阿更所说,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中国,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却往往只领风骚几个月。
但,建筑有它的生命周期。
它们一旦被建筑出来,就如同一个生命:无论残疾,无论白痴,无论丑陋,它都要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所以,今天的建筑师,在中国大地上的营造的,不仅是现在的景观,而且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景观。
直言之,今天建筑师们,决定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面貌。
但,中国现在的建筑师们是什么面貌呢?
他们一直隐藏在建筑的后面。
必须有人把他们推出来,让我们认识他们。
认识他们,我们才能放心地把祖国大地交给他们。
阿更就是这样的推手,她一下子推出了二十位中国当代顶级的建筑师。
但愿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宽慰,是放心,是我们晚饭后安心睡觉——我们知道工地上正在施工的建筑,由他们为我们设计和把关。我们知道中国的面子,有他们在帮我们挣。
。。。。。。。
谢鲍老师!阿更
|
|
时 间: |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上午11:57 |
发件人: |
qfly66 |
收件人: |
baopsh |
邮件收到,非常感谢 鲍老师的辛勤劳动 。请告知 邮寄地址,以便奉上样书。
邮件写一半,网络除了问题,白写了。尊重您读《中国不缺建筑师》的感受,我的感受两字——悲哀。追加再两字,沉重。
我永远都会记得“80后”老头——陈志华老先生在我面前的失声痛哭。为失去的。为改变不了的。为无能为力的。而又心所不甘的。永远记得他在图书馆里跟在我后边,重复“我们不能成为罪人”、“良心不要被权势所收买”唉,我怎么会掺和到这么沉重的历史话题来呢?我感到了累。感到了力不从心。
职业关系,我一直游离于建筑和建筑师边缘。也就是说,比大众要距他们稍近些,而真正离这个圈儿的核心又有距离。或许,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对于职业写作是个好事吧。
但,这也常令我感到一种隐隐的尴尬。我体会到的一方面是一些建筑师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对甲方奴颜媚骨,而对其他人则要故意显出清高、自负、冷漠和矫情、太把自己当棵葱、或太不把自己当盘菜,无感恩之心,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建筑师群体形象口碑并不佳,一些优秀,有真才实学的建筑师,都要跟着吃点儿“瓜捞儿”。呵呵,但无论怎样,我也没想到鲍老眼里的他们,竟是如此的不堪。
我竭尽全力,想在身处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在大拆大建的时代里记录下点什么。但也要受到经济眼球的扫描,或借用高名的揣度。所以啊,鲍老师说我是“推手”,那可不是捧我,而是为我招骂了。不信,等着瞧。
主 题: |
Re:Re:Re:Fw:Re:Re:鲍老师好!阿更 |
时 间: |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上午11:48 |
发件人: |
baopsh |
收件人: |
qfly66 |
没有啊!我只是觉得整体上他们是技术时代培训出来的,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我欣赏刘家琨在大学除了读小说写作,什么也没干。这使他摆脱了技术的窒
息并有了文化的气息。
我只是对这个群体的整体不满,其实是对我们大学专业教育不满——不光是建筑专业。我们都把他们培养成了“器”,比如建筑专业,他们可以设计出合用的(未必好用,比如不够人性化,首都机场来回上上下下就很让我们恼火,浦东机场上下飞机走出来要花20多分钟,所有的厕所蹲位都极小,行李带不进去——我在伦敦机场上卫生间,里面大得可以放下好几件行李箱,对了,几乎国内所有机场的厕所都要排队)
他们可以设计出合乎力学原理的,但是,他们就是设计不出有韵味的。
我们的建筑已经堕落到半坡时代了么?除了合用,没有别的?
当然,我相信,你所写到的这几位,应该有文化追求。
任何平庸的时代,都有杰出的人物,只是,比较少。
所以,珍贵。所以,你的作品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