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009-02-07 08:29:24)
标签:

论语

孔子

儒家

文化

人生

哲学

杂谈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钱解]為何孔子無端發欲無言之歎?或說:孔子懼學者徒以言語求道,故發此以警之。或說:孔子有見於道之非可以言說為功,不如默而存之,轉足以厚德而敦化。此兩義皆可通,當與前篇無隱之義相參。
或疑本章孔子以天自比。孔子特舉以解子貢不言何述之疑,非孔子意欲擬天設教。

 

●自语
有些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大言希声”的意思。自然,南怀瑾先生释为“本身当然如此”。孔子此章有些灰调。
孔子教育学生,自然要说不少话。说的都是什么?替什么说的?由这章可以看出,他说的理应是天之道、社会之道、人之道。于是产生一个矛盾,即:既然是道,说或不说,都在。不说,别人不明白,不知有道;说了,别人明白了,对道也无奈。道总在支配人,人不能支配道。不说也罢,因为天不说话,“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回顾自己“弘道”的一生,检点“弘道”的效果,看来他是很悲观的。一个以“言”建立自己人生价值的人,最终却要归于无言。
但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学说对后世有如此影响,他大可以不悲观。他的学说已然成为“人道”的一部分,陶冶、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他本人也成为人格榜样,被人学习、效仿。
本章中子贡所言,代表了许多求学者的心态,谨从师训,唯师首是瞻。老师不说话,他们就无所适从。殊不知,从师学,终归还要从自然、社会学,因为师也不过是从自然、社会那里学来的,师的学问有限,而自然、社会无限。如果仅从师而不从自然、社会,最终会背离学的要义。子贡也曾承认在感悟上远不如颜渊,所以孔子说“天何言哉”,一来是抒发自己的悲观,二来也是开启教育子贡。
当今学术分类繁杂,流派众多,大家林立,一个大师后边吵吵嚷嚷地跟随一大堆研究者。如果为学者不明白“天何言哉”的道理,不去直接探求事物的本真,直接寻求天道,只远远地跟着大师跑,一是跟不上大师,二是被大师遗弃,三是必入歧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今三疾
后一篇:孔子捉弄孺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