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语《论语》: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2008-10-21 11:29:00)
标签:

论语

孔子

儒家

文化

人生

哲学

大臣

从政

杂谈

【原文】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季子然:鲁国季氏子弟,因季氏得用子路、冉有为臣,故喜而问之。
曾:乃。
具臣:普通的臣子。具备了臣子条件,备位充数之臣。
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朱注]盖深许二子以死难不可夺之节,而又以阴折季氏不臣之心也。尹氏曰:“季氏专权僭窃,二子仕其家而不能正也,知其不可而不能止也,可谓具臣矣。是时季氏已有无君之心,故自多其得人。意其可使从己也,故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其庶乎二子可免矣。”
[黄释]言二子非从恶之辈。

 

●自语
“以道事君,不可而止。”指明:“大臣”是为行道而来的,在位,只是利用权利来行道,如果不允许他行道,他就不当大臣了。不以权力行道,或没有能力以权力行道的人,称不上“大臣”。
什么词,到孔子这里,就有了新的内涵。孔子这里所讲的“大臣”,不是普通的大臣,他所说的大臣,首先应该是君子、圣人,或讲是有了大臣权力的君子、圣人。按孔子的标准,世界历史中够得上“大臣”称谓的也屈指可数。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等,或许也只能算名臣吧。像陶渊明那种级别较低的,厌恶官场或在官场混不下去因而辞官的中小官员到不少。孔子为当权者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标准。
仲由和冉求,不是君子不是圣人,只是具备了为臣的素质,孔子把这种人称为“具臣”。我们只听说并常用的是名臣、大臣、忠臣、奸臣、贤臣、佞臣,“具臣”一定是孔子的发明。由是看来,无论历史还是眼下,具臣为绝大多数。
即便是具臣,也不是君主的鹰犬,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为君主效劳可以,伤天害理的事是不做的。
孔子有时候把为政之道和仁讲得很轻松,很简单,有时却讲得及高深莫测。让人看得见,但摸不着。这是魔术师的手段。所以人读《论语》,初读觉得亲切、易懂;再读,就觉得有深意,需品味;深读,就觉得如大千世界,奥妙无穷,深不可测了。
于是有些自以为是者,为了解除别人的困惑,证明自己有圣贤之资,就勇敢地注解《论语》。他们盲人摸象般地放大《论语》的某些侧面,他们乐此不疲地在一些字句上打口水仗,他们以自己的心地揣测孔子的心地,他们以自己的见识到《论语》中摘抄有用的片言只语。所以孔学千年,莫衷一是。在一些“学术著作”中,我们常常看到活生生的孔子被肢解,被化妆,被剥离出人间。
其实这很正常。无论见高见低、见深见浅、见全见偏,都言者无罪。无论研读《论语》者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他个人的成果,只要没有强势压迫,他人没必要一定接受。盲人摸象到底也是摸了,摸了就知道象起码不是水,不是昆虫。凡读《论语》者,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孔子,其实也没必要获得。把个活的孔子搬出来,会吓人一跳,孔子也会难堪。孔子之所以常胜不衰,是因为他的学说是可不断开采的精神资源,是可供精神生存的含有大量有效腐殖质的沃土。读《论语》,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精神的根扎进去,吸取其中的养份,丰茂自己的精神,而不是攀爬在《论语》这棵大树上以抬高自己,或告诉别人孔子只是这只是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