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语《论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008-10-15 18:41:54)
标签:
论语孔子儒家文化人生哲学生死杂谈 |
【原文】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李读]孔子对超乎此世此生的问题、对象,采取颇为一贯的“存而不论”的实用态度,既不肯定,也未否定。
●自语
这章可视为对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的注解。可见孔子思想的一贯性。
孔子不谈鬼神,因为是鬼神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鬼神具有不可知性、无法掌握性。我想即使是现在,也需要有极大的自信心和人格定力才做得到。何况孔子又是很看重祭祀的人、敬天的人。做能做的事,做眼前的事,做现世的事,做好人生,即“事人”,就是他全部的工作了。
不谈鬼,也不主张别人谈鬼,也是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思想的实践。
死与鬼神一样,也是不可知的,不能把握的。“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得极巧妙。他不说自己不了解死,或没研究过死,而是用反问的语式强调,应加大对生的研究。
西方哲学中有“向死而生”的说法。我受益颇多。经常考虑死亡,就可以进而切身地考虑到时空、永恒这些大主题,可以严肃地考虑如何设置自己的人生。所以对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说法,我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