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语《论语》:孔子的衣着和饮食

(2008-10-09 23:47:33)
标签:

论语

孔子

衣食

杂谈

【原文】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以吊(14)。吉月(15),以朝服而朝。


【注释】
(1)不以绀緅饰:绀,音gàn,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音zōu,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这里是说,不以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颜色布给平常穿的衣服镶上边作饰物。
(2)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衣服。古人认为,红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红紫色。
(3)袗絺绤:袗绤,音zhěn,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这里是说,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
(5)缁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è,袖子。右袖短一点,是为了便于做事。
(9)寝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毛的狐貉皮。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不加以裁剪。折叠缝上。
(12)必杀之: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杀,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礼貌。
(14)不以吊:不用于丧事。
(15)吉月:每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朱注]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苏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

 

【原文】10·7 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注释】
(1)齐:同斋。
(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
(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
(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译文】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朱注]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杨氏曰:“齐所以交神,故致洁变常以尽敬。”


【原文】
10·8 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饐(2)而餲(3),鱼馁(4)而肉败(5),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9)。唯酒无量,不及乱(10)。沽酒市脯(11),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脍:音kuài,切细的鱼、肉。
(2)饐:音yì,陈旧。食物放置时间长了。
(3)餲:音ài,变味了。
(4)馁:音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5)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6)饪:烹调制作饭菜。
(7)不时:应时,时鲜。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10)不及乱:乱,指酒醉。不到酒醉时。
(11)脯:音fǔ,熟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朱注]此一节,记孔子饮食之节。谢氏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自语
以上4章,记述的是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的“礼”,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饮食上。他对祭祀、服丧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选择。在吃的方面,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作为一个大学问家,不可能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不可能不讲究养生之道。穿着可谓繁琐,吃的可谓精致。但这并不妨碍他赞赏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条件下的“不改其乐”,也不妨碍他表扬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朱注: 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沽酒市脯不食。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不撤姜食。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不多食。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