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 6 - 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2007-09-11 19:12:53)
标签:

视觉/图片

旅行/见闻

艺术赏析

美图

文化

分类: 京华烟云
今天介绍旷代风华展览的最后一批明朝国宝,作者包括明四家(沈周,仇英,文徵明,唐伯虎)和两位江南才子,祝枝山和董其昌。
 
唐伯虎、文徵明书画合璧:悟阳子养性图(绘画:唐伯虎,书法:文徵明)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此画画前后两座茅庵,内有一老者端坐蒲团之上,身着宽袍,双手握于膝上,遥望天空,神态深沉。室内壁无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陈香炉及文房用具。庵后树木掩隐,小溪环绕,古老的石桥横卧,流露无穷古韵。画右如镜的湖水将画面的意境展开,杳无边际,笔简而意远,既有强烈的真实感,又有深远的意境。画尾有作者自题:“苏台唐寅”行书款,钤“唐白虎”朱文方印,画首下角钤“南京解元”朱文长印章。

 

关于“悟阳子”其人,据文徵明此篇长叙考证得知其为顾姓,家住崇明,常年在外为官,因”耿直杵权贵蚤致仕”.后返归故里.息气养心,解悟超脱.如游于真静圆融之境,于是自号”悟阳子“。据相关文献载,”悟阳子”归乡后”杜门扫轨”.“事兄如父”,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德初,邑大水,捐资赈饥,民颂其德,卒,祀乡贤祠”。唐寅、文徵明两人与悟阳子应是交情甚笃的朋友,于是才有了唐寅的佳构、文徵明的美文。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唐伯虎的书法。印上“六如居士”是他的号。

 

沈周的《盆菊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画秋郊赏菊。构图雅致,笔墨运用精妙,是沈氏中年用意之作。画后作者自题诗一首:“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长洲沈周次韵并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此为明代杰出画家仇英所作《清明上河图》,在题材与式样方面,较多地受到北宋张择端的影响。但绘画技法、时代风格以及所绘内容,均呈现了强烈的个性。图中展现的是明代中期苏州城的繁荣景象。 Z(F.|&O:x2S"_;N"I)\
美术,书法,绘画,设计,收藏,拍卖,摄影,美术高考,篆刻4q,`*z5`)|4a$^2Z*C
明清之际,苏州坊间流传的各种《清明上河图》仿本,多受此类图式的影响。清宫原藏书画在散佚过程中,真品和赝品相混,张择端原作与仇英所作,即是在三件同名之作中被鉴别出来的。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明朝大书法家,唐伯虎的兄弟,四大才子之一,枝山祝允明的书法《东坡游记》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看他的遗墨,显出他的传统功力极深。其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是值得后人研习的一位书家。
 
最后一幅是董其昌的书法,《东方朔答客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北京 <wbr>6 <wbr>- <wbr>旷代风华之四大才子(唐伯虎真迹,清明上河图)
 
董其昌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尤其擅长行、楷书。早年他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他认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晚年仍归入颜真卿。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他作书与作画都以生拙取胜。他的书法影响深远,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