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扣舷独笑 |
《惊世大预言》,是黄易一九九零年十月的作品,被出版人赵书琪评之为“一部知识性及娱乐性兼备的好书”。
若说世界上最著名的预言家是诺斯特拉达穆斯(或译“诺查丹玛斯”),我想大家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这位距今将近五百年的大师,他的书直到他死后两年才得以完全出版,那便是名动天下的《世纪连绵》(另一个译名“诸世纪”似乎更常见些)。
在谈及正文之前,不妨先简单的提一下序言。就笔者看过的几部黄易小说而言,他应该是不写序言的,偶尔写点“后记”,其实也不过是故事的结局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易与梁羽生是颇相似的,与金庸古龙,尤其是与温瑞安,完全不同。一般说来,作者的自序往往有些纲领的性质,在这篇序言的第二个自然段,黄易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否真有超越时空的能力?”随之又生发出了第二个问题:“将来是否早已存在?”
依笔者的愚见,黄易是相信第一个问题的,至于第二个问题,恐怕他动笔时也仍没有想清楚。虽然并不清楚《寻秦记》的具体创作时间,但《寻秦记》主要揭示的,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感。虽然秦始皇死了,但历史终究还是历史,大的趋势不会变。倘若站在项少龙的位置去思考,那么将来就的确是早已存在了。
然而,项少龙身上虽然可以倾注黄易的思考,但黄易毕竟不是项少龙。黄易对于未来的迷茫,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历史位置,他只能从今日去看未来,而无法如项少龙般在历史中反思现在。
对于其文的创作动机,黄易是这样解释的:“一向研究这惊世奇书的,都属外国人。他们不但对中国的事少有触及,而且更存在偏见,所以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书,是一个需要。”可是在文章中,黄易引用的预言里,却几乎没有什么涉及中国的部分,只有两条模模糊糊的预言,似乎与中国有关,但由于都是尚未验证的预言,甚至黄易本人也不敢肯定究竟是不是在描述中国。
预言的指向性问题似乎可以归结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黄易参考的译本。黄易写道:“这本绝不是将外文翻译而成的书。虽然在诗文的翻译上不得不借助外国的译本,但破译诗文意义的方法却是依从自己的见解。”他引用的诗文究竟以自己翻译的为多,还是主要依从别人的译本,说的很不清楚,笔者也不好判断,但凭直觉感受,似乎还是前者的概率要大一些。不过此处有个问题,就是历史人物的译名,黄易将“希特勒”译作“希特拉”,有些莫名奇妙,“希特勒”的译法很早就被官方确定下来,实在搞不懂黄易为何要在行文中处处使用“希特拉”的字样。
《牛顿——科学世界》二零零零年第十一期登载了一篇名为《破解“惊世大预言”》的文章,内容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黄易的。该文作者指出:“但是黄易在‘翻译’时,已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了窜改。”作者的话,说的很不客气。笔者以为,既然是翻译,就都有个主观问题,翻译名家如傅雷等人莫不如此,拿这个理由来驳斥黄易,实在有些不大合理。
不过,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一点倒是说对了,就是诺斯特拉达穆斯最准确的一个预言,即关于法皇亨利二世惨死的预言,其实是编造的。在这个问题上,黄易应该是没有经过太详细的考证,被人抓住把柄也是合情合理。在“其书其人”条中,黄易写了这么一段话:“有人估计他死后才全书付梓的原因,是他曾在一五五五年那部书的第一纪三十五首中,写下了这样的预言……这预言应验于一五五九年七月十日——预言诗写成后的第四年。”继而又写道:“这样精准的预言,使人不寒而栗。连细节的描述也具体精确,令理性之士亦无法排除其真确性。”但实际上,根据学者的考证,《世纪连绵》在一五五五年初版时,这个预言的内容与现在流传的并不一致。也就是说,黄易引用了一个并非“原刊本”的预言,并且在谈及中国自己的预言时,还说了这样的话:“中国也有预言,例如烧饼歌等等。一来著作者不详,每多附会;且版本时间亦真假难定,相信不少乃被人事后加上,故作惊人之语。但诺斯的奇书却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不但能在正史中找到确有其人其事,而亦不难追寻到他的著作原版。”两个都非“原本”的预言,其伪造性如出一辙,这对黄易构成了一个极大的讽刺。
笔者对于黄易的了解并不多,但听说他是非常热衷玄学的,这从他在序言末尾的落款亦可看出:“黄易于大屿山寻一阁”。“寻一阁”中的“一”,不知是否便是《大唐双龙传》中那个“遁去的一”?然而黄易在这篇文章中并未谈及这个问题,因此笔者也按下不表了。
无论黄易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态度是否足够仔细,这篇文章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黄易对未来的担忧。在“恐怖大王是什么?”条中,黄易举了两个例子,指出“诺斯在年分上是有偏差的”,“知道这点真令人又惊又喜。惊的是这可怕的灾祸提早到来,喜的是可能延迟多几年,无论如何,这首诗是令人不敢对前景乐观的。”
在“战火连绵”条中,黄易写道:“核武的扩散,使核战的可能性愈来愈大,希望不要给诺斯不幸言中,否则死亡将在前路上等待着我们全人类。”这一条的起名很有意思,“战火连绵”与“世纪连绵”摇摇呼应,一下子就令笔者想到了黄易小说中“连绵”出现的战争场面。黄易笔下的大规模战争虽然精彩惹眼,然而出现的次数却未免太过频繁。
最后一条名为“水瓶座时代的预言”,黄易根据西方星学的理论,写道:“当春分点移经双鱼座时,那二千多年便被称为双鱼座的时代,而大约在二零零零年前后,春分点进入水瓶座,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当然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全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很久,除了美国挑起的战争外也很是和平,但愿更大的和平能够迅速来临吧,正如黄易所说:
“我们有幸处于这时代的隙缝里,无可避免地感同身受这变异带来的动荡,希望送旧迎新,好的灵丑的不灵,最后能捱出头来。”
若说世界上最著名的预言家是诺斯特拉达穆斯(或译“诺查丹玛斯”),我想大家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这位距今将近五百年的大师,他的书直到他死后两年才得以完全出版,那便是名动天下的《世纪连绵》(另一个译名“诸世纪”似乎更常见些)。
在谈及正文之前,不妨先简单的提一下序言。就笔者看过的几部黄易小说而言,他应该是不写序言的,偶尔写点“后记”,其实也不过是故事的结局罢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易与梁羽生是颇相似的,与金庸古龙,尤其是与温瑞安,完全不同。一般说来,作者的自序往往有些纲领的性质,在这篇序言的第二个自然段,黄易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是否真有超越时空的能力?”随之又生发出了第二个问题:“将来是否早已存在?”
依笔者的愚见,黄易是相信第一个问题的,至于第二个问题,恐怕他动笔时也仍没有想清楚。虽然并不清楚《寻秦记》的具体创作时间,但《寻秦记》主要揭示的,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宿命感。虽然秦始皇死了,但历史终究还是历史,大的趋势不会变。倘若站在项少龙的位置去思考,那么将来就的确是早已存在了。
然而,项少龙身上虽然可以倾注黄易的思考,但黄易毕竟不是项少龙。黄易对于未来的迷茫,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历史位置,他只能从今日去看未来,而无法如项少龙般在历史中反思现在。
对于其文的创作动机,黄易是这样解释的:“一向研究这惊世奇书的,都属外国人。他们不但对中国的事少有触及,而且更存在偏见,所以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书,是一个需要。”可是在文章中,黄易引用的预言里,却几乎没有什么涉及中国的部分,只有两条模模糊糊的预言,似乎与中国有关,但由于都是尚未验证的预言,甚至黄易本人也不敢肯定究竟是不是在描述中国。
预言的指向性问题似乎可以归结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黄易参考的译本。黄易写道:“这本绝不是将外文翻译而成的书。虽然在诗文的翻译上不得不借助外国的译本,但破译诗文意义的方法却是依从自己的见解。”他引用的诗文究竟以自己翻译的为多,还是主要依从别人的译本,说的很不清楚,笔者也不好判断,但凭直觉感受,似乎还是前者的概率要大一些。不过此处有个问题,就是历史人物的译名,黄易将“希特勒”译作“希特拉”,有些莫名奇妙,“希特勒”的译法很早就被官方确定下来,实在搞不懂黄易为何要在行文中处处使用“希特拉”的字样。
《牛顿——科学世界》二零零零年第十一期登载了一篇名为《破解“惊世大预言”》的文章,内容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黄易的。该文作者指出:“但是黄易在‘翻译’时,已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了窜改。”作者的话,说的很不客气。笔者以为,既然是翻译,就都有个主观问题,翻译名家如傅雷等人莫不如此,拿这个理由来驳斥黄易,实在有些不大合理。
不过,那篇文章的作者有一点倒是说对了,就是诺斯特拉达穆斯最准确的一个预言,即关于法皇亨利二世惨死的预言,其实是编造的。在这个问题上,黄易应该是没有经过太详细的考证,被人抓住把柄也是合情合理。在“其书其人”条中,黄易写了这么一段话:“有人估计他死后才全书付梓的原因,是他曾在一五五五年那部书的第一纪三十五首中,写下了这样的预言……这预言应验于一五五九年七月十日——预言诗写成后的第四年。”继而又写道:“这样精准的预言,使人不寒而栗。连细节的描述也具体精确,令理性之士亦无法排除其真确性。”但实际上,根据学者的考证,《世纪连绵》在一五五五年初版时,这个预言的内容与现在流传的并不一致。也就是说,黄易引用了一个并非“原刊本”的预言,并且在谈及中国自己的预言时,还说了这样的话:“中国也有预言,例如烧饼歌等等。一来著作者不详,每多附会;且版本时间亦真假难定,相信不少乃被人事后加上,故作惊人之语。但诺斯的奇书却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不但能在正史中找到确有其人其事,而亦不难追寻到他的著作原版。”两个都非“原本”的预言,其伪造性如出一辙,这对黄易构成了一个极大的讽刺。
笔者对于黄易的了解并不多,但听说他是非常热衷玄学的,这从他在序言末尾的落款亦可看出:“黄易于大屿山寻一阁”。“寻一阁”中的“一”,不知是否便是《大唐双龙传》中那个“遁去的一”?然而黄易在这篇文章中并未谈及这个问题,因此笔者也按下不表了。
无论黄易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态度是否足够仔细,这篇文章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黄易对未来的担忧。在“恐怖大王是什么?”条中,黄易举了两个例子,指出“诺斯在年分上是有偏差的”,“知道这点真令人又惊又喜。惊的是这可怕的灾祸提早到来,喜的是可能延迟多几年,无论如何,这首诗是令人不敢对前景乐观的。”
在“战火连绵”条中,黄易写道:“核武的扩散,使核战的可能性愈来愈大,希望不要给诺斯不幸言中,否则死亡将在前路上等待着我们全人类。”这一条的起名很有意思,“战火连绵”与“世纪连绵”摇摇呼应,一下子就令笔者想到了黄易小说中“连绵”出现的战争场面。黄易笔下的大规模战争虽然精彩惹眼,然而出现的次数却未免太过频繁。
最后一条名为“水瓶座时代的预言”,黄易根据西方星学的理论,写道:“当春分点移经双鱼座时,那二千多年便被称为双鱼座的时代,而大约在二零零零年前后,春分点进入水瓶座,开始一个全新的时代。”当然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全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很久,除了美国挑起的战争外也很是和平,但愿更大的和平能够迅速来临吧,正如黄易所说:
“我们有幸处于这时代的隙缝里,无可避免地感同身受这变异带来的动荡,希望送旧迎新,好的灵丑的不灵,最后能捱出头来。”
前一篇:《还剑前传》第四回
后一篇:读天山游龙《塞北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