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第四卷<二>
(2009-06-14 13:20: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札记 |
三
当城邦建立起来之后,苏格拉底及众人一起寻找到了城邦里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在这些所有品质里,正义即每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这条原则对国家的完善所起的作用最大。我们说,正因为这条原则的存在,才使得整个城邦成为正义的。也即,这样一个正义的城邦拥有四大品质: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一)城邦的品质来自个人的品质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把在城邦里发现的东西应用于个人,因为我们知道,除了来自个人,城邦的品质不可能有其他来源。因此,个人的品质必和城邦的品质是一致的,否则,定是城邦自身出了问题。苏格拉底说,一个正义的人就其正义的表现形式来说与一个正义的城邦根本不会有任何区别,而只能是相同的。城邦因拥有三大品质而成为正义的,那么个人是不是也因拥有这三大品质而成为正义的呢?苏格拉底没有直接给予回答。他倒是转向了另一个话题:灵魂是否真的在其自身包含这三种品质?我们只有先确定灵魂在其自身包含这三种品质,然后其他的论述才成为可能。经过简单的论述,最后苏格拉底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二)欲望
(同一事物的同一部分在同一时候的同一行为上不可能有相反的举动)
然而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我们讨论的这些品质属于同一事物,还是三样不同的东西?在第四卷下文里,苏格拉底用了极其漫长的篇幅对之进行了论证。下面我们可以详细来看一看。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同一事物决不会在同一方面同时实施或承受相反的东西。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发现心灵的功能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这一定不是同一事物在起作用,而是有许多不同的事物在起作用。接着,他列举了在一个固定地方旋转的陀螺这一经典例子来证明陀螺并不既静又动,而是一部分在静止,一部分在运动。
同样的道理,为证明他的上述观点,苏格拉底又拿出灵魂的欲望进行考察。他认为,欲望构成了一类事物,而在这一类事物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渴和饿的欲望。他说这两种欲望就是一个要求饮料,一个要求食物。尽管我们可以说我们渴的时候会想要更多的饮料或热的饮料或冷的饮料,但这只是与渴的程度有关而与渴本身无关。就渴自身来说,除了想要喝饮料以外,其他什么也不想要。饿也是同样道理。
这里,苏格拉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哲学命题,即每一种欲望本身只要求得到自己本性所要求得到的那种东西。特定的欲望要求特定的性质。苏格拉底最后总结说,“由表示相对的术语来限定的那些事物总是与某些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就某个事物本身来说,它仅仅与其自身相关”。
这样苏格拉底就把话题转移到很多诸如较大、较小、较多、较少、较重、较轻等这些具有相对意义的术语上来,他认为这些词都与其相关事物有关,否则就不会有“较”这个词。这样苏格拉底就区分了一般与相对之间的意义关系。接着他又以科学为例,他说就科学本身而言,它就是科学,就是对知识的拥有,但对一门具体的科学而言,则必须拥有关于某种具体的知识。也就是说,一门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与某些特定的事情有关,并不是因为与使之成为科学的一般事物有关。正因为此,科学不再是一般的科学,而是变成某种具体的科学。其实,苏格拉底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科学是某种具体的科学。
说实话,这一段文字有点看不懂,尤其这相关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科学的阐述我很迷糊。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思,或者请教同学吧。
让我们把话题转移到渴本身上来。苏格拉底说,我们要看到渴本身之所以成为渴,与饮料的多少好坏无关,也与饮料的种类无关,渴本身只和饮料自身有关。那么渴的灵魂就其渴而言,想要的就是喝饮料,它有着实现这一目的的冲动。渴不会因为渴而想不喝饮料,阻止灵魂喝饮料的绝对不是渴本身,肯定是渴之外的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同一事物的同一部分在同一时候的同一行为上不可能有相反的举动”。
(三)寻找与欲望对抗的东西——理智
上文最后的论述已表明如果有些人在某些时候虽然口渴却不想喝水,这个不想喝水的东西一定不是渴本身。那么在灵魂中一定存在一种东西吩咐他们喝水,而有另一种东西禁止他们喝水。如果那些人最终没有喝水,就说明这个禁止他们喝水的东西支配着吩咐他们喝水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很显然,就是促使人思考和推理的理智。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在人的灵魂里有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一个就是用来进行思考和推理的理智,另一个就是人们用来感受爱、饿、渴等等欲望之骚动的非理性部分或欲望。
(四)激情
对于激情是否是欲望的一种,苏格拉底用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我们进行了阐述。这个例子就是勒翁提乌斯进城想看尸体又害怕最后屈服于自己的欲望看了尸体而又得到自己对自己地狠狠咒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某种愤怒的原则在与欲望发生着对抗,而这一愤怒其实就是激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可以成为理智的盟友,一起对抗欲望。但苏格拉底警醒我们,当理智喃喃自语时,激情也会因为某种共同的原因而与欲望结盟反对理智。
那么这就告诉我们,激情是很危险的东西,理智要想统治整个身体,必须争取激情的加盟一起对抗欲望,这样人才能保证住自己整个的平和发展。
最后苏格拉底用荷马的一句诗作为佐证,“他捶胸叩心责备自己”,理智在斥责激情并统治着激情。再一次说明,激情是不同于欲望和理智之外的第三种东西。
(五)个人的正义
讨论了内在于人内部的欲望、理智、激情之后,那么怎样做才能是一个正义的人呢?苏格拉底提醒我们国家的正义在于构成国家的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那么每个个人呢?显然,每个人若使自身的每个部分各司其职,此人就一定是正义的。那么在人的灵魂内部分别有理智、激情、欲望这三种东西,如何使他们各司其职呢?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是聪明的,能够代表整个灵魂进行谋划,应该让理智来领导整个灵魂,让激情服从于理智,协助理智。
他说,欲望的本性是贪婪,欲望占据着每个人灵魂的大部分,理智与激情一起监视欲望,以免欲望不断膨胀最后颠覆人的整个生命。他认为,理智和激情联合在一起就能最有效地保卫整个灵魂和身体,一个出谋划策,另一个投入战斗,凭借它的勇敢去完成统治者的意图,也即理智的意图。
最后,苏格拉底说,人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小小社团,我们也因为每个人身上这个起统治作用的小小部分而称他为有智慧的。
(六)正义的真相与不正义的真相
对于一个人来说,正义的真相主要涉及内在的各司其职,而与它外在的各司其职关系不大。正义在以真正意义上,只和人自身有关,只和个人自己的事情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绝不能允许自己的灵魂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而应该首先成为支配自己的人,做到自身内部秩序良好,是灵魂的三个部分相互协调,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一个人,而不是许多人。
与正义相对,不正义显然就是灵魂的三个部分之间相互争吵、相互干涉、一个部分起来造反,企图在灵魂内部取得生来就不属于它的统治地位。如果这样,那么就有了不正义、不节制、怯懦、愚昧无知等等,总之,就有了邪恶。这就是恶的产生。其实,苏格拉底已告诉我们,恶源自于欲望。
文章的最后,苏格拉底略微对美德与邪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正义地行事一定会产生正义,不正义地行事一定会产生不正义。那么灵魂中正义倾向于获得美德,而不正义则倾向于获得邪恶。美德就是灵魂的一种健康、美好的状态,而邪恶则是灵魂的一种有病的、丑陋的、邪恶的状态。
苏格拉底说,美德都属于一种类型,而邪恶却有无数种类型。下面自然地就切入到对恶的形式的探讨。但是否能探讨下去,这是下一章的事了,好像这个话题在一下章也中断了。
2009年6月13日上午
完成于教四楼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