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常与勇气和义气混在一起
(2010-04-30 12:13:35)
标签:
杂谈 |
年轻人最容易被“义气”蛊惑,就因为年轻。关云长因讲义气,成了一千八百多年里人们崇拜的楷模,很多地方都建了庙,以纪念这位讲义气的祖师爷。一提起关云长,就让人联想到桃园三结义。如果你知识还多一点,就会想到荆轲,还会想到聂政,这两个人在古代都被视为侠义之士,荆轲是报燕太子丹的盛情,去刺杀秦始皇;聂政是为朋友严仲子去刺杀韩国宰相侠累。两人都不幸被乱刀砍死。但两人讲义气且勇于赴死的壮举一直为战国时期的人讴歌,因“义”,司马迁使两人名垂青史了。司马迁虽是文臣,却是个重义之人。李陵兵败,不得已投降了匈奴,汉武帝闻知大怒,朝堂上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意声讨李陵。司马迁毅然站出来替李陵将军说话,结果被赐予宫刑。司马迁完全可以不吭声而避祸,但司马迁好讲义气,他跟李陵关系好,就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挺身为朋友辩护。这就是义。
东晋时,还是平民的祖逖颇有一番抱负,希望能收复北方的大片土地。朋友刘琨来玩,两人侃侃而谈,越谈越兴奋,都立志要发奋图强。一天半夜,鸡叫声惊醒了祖逖,祖逖忙起床,见天上还有一轮残月,但一想起北方的大片河山已被匈奴人侵占,就热血沸腾地舞起剑来。刘琨惊醒了,也兴奋地披衣下床,拔剑起舞。这便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历。祖逖是个讲义气的人,用他的义气感染了一百多名壮士,并带领壮士们豪迈地渡江北伐。祖逖在船上拔出宝剑,猛击船桨,领着那一百多名勇士慷慨激昂地宣誓,如果他们不肃清侵占中原的敌人,决不再南渡长江。誓言响彻长江两岸,在碧水波涛上久久回荡。这就是著名的“击楫中流”的成语故事。祖逖是名好汉,心里装着远大抱负,对朋友就有很好的影响。这是义气所为,是朋友影响朋友,致使朋友个个奋发向上的典型范例。后来这一百多壮士迅速扩充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在祖逖的统领下收复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失土。
也有A朋友把B朋友拖到监狱里去的例子。A得罪了谁,或者某人打了A,A就喊上好友B和C帮忙打架,结果就“打”到监狱里去了。这是朋友害朋友,这样的例子社会上很多。有的人好逸恶劳,没钱用就叫上几个朋友抢劫的士或行人,自然都锒铛入狱了。你交了坏朋友,结果就是这样。这是我们说的近墨者黑。坏朋友有一个特点就是讲义气,讲不讲义气成了他们衡量朋友的标准。他讲义气或他不讲义气,成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日常话题。就我对人的了解,有的人,并没别的能耐,就剩了点“义气”,假如他连这点东西都没有,那他就一无是处了。所以他要强调义气,用义气来讨好对方――义气在很多时候颇能讨好人!义气在特定的场合下比道理更感染人,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而“道理”是老师和书本给予的。南朝宋元嘉27年,北魏拓跋焘率十万大军攻宋,守悬瓠城的宋军不到一千人,拓跋焘想十万大军来了,拿下一个小小的悬瓠城简直易如反掌。但宋军守将陈宪却是个豪爽、义气之人,且身先士卒,结果拓跋焘攻打了42天也没拿下悬瓠城。十万魏军于那一仗中损失七万,尸体遍野,最后撤离了。这是义气使人众志成城。假如不是义气支撑着每一个士兵,十万大军潮水般涌来,那不吓得一个个都跑了?义气能鼓舞人,能使人临危不惧!但做人不能盲目地讲义气,不要一提到义气就不顾一切,假如你朋友邀你去抢劫你就去抢劫,他伙同你去杀人你就去杀人,这样的义气就不能讲!我在长沙的政法频道常常看到一些无视法律的小青年,问及他们犯罪的原因,有的居然是帮朋友讲义气而犯的罪,在此处,义气变成了怂恿他们犯罪的东西。我们都清楚,法律并不因你是出于讲义气而放你一马,因为义气在你身上已经不叫义气了,而是蠢气。蠢气是把法律视为空文的。
人有时候确实很愚蠢,大脑一发热,大脑皮层下就净剩一些怂恿你打,挑唆你斗的化学分子。科学家说,人激动时,大脑里会腾起一片红潮,那些突然涌现的红潮其实是储藏在你脑海里的一群很原始的坏蛋,它们鼓动你操家伙,鼓励你拿刀子的手砍下去。事后,这片红潮又隐蔽了,躲在你的脑海深处,看你后悔。人的脑海里有魔鬼,是残留在人身上的落后基因,控制不住,它就作怪。没有文化的人和年轻人都很难控制住脑海里的“魔鬼”,这是那魔鬼常与勇气和义气混在一起,自己都分辨不清。义气从来都是有正反两面的。有的人特别讲义气,帮朋友把自己都帮到监狱里去了,走进监狱,才感到自己被“义气”害了。有的人就是利用“义气”行骗!用钱财骗不到的,用义气能骗,因为“义气”膨胀起来是最容易让人上当的,它不是法律,不是合同,仅仅就是脑海里那片是非不分的“红潮”。
(此文曾在国内的多张报纸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