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不看别人脸色吃奶?
标签:
两会奶粉奶粉限购美素香港 |
分类: 街巷杂谈 |
看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不好受; 看人家的脸色吃奶,更不好受。
新年开始,荷兰一些超市的奶粉货架前,出现这般提示:“所有牛栏和美素的奶粉,每个顾客只能购买四盒”。
荷兰人一贯心直口快,不玩暧昧,指名道姓,原因也写得一清二楚:
荷兰的报纸也做了相关的报道,并引起一些过激反应。也有媒体评论言道:“他们(中国人)不把我们炸回石器时代的话,也能把我们饿回石器时代,中国人请回中国去! ”
虽然这个问题上了报,但我周围的荷兰人倒是谁也没有问我这个问题,也许他们已经非常清楚为何扫光他们奶粉的根本原因了吧。而在荷中国人之间引起不小的争论,在各个论坛上议论纷纷。没有代购牛奶的,觉得这种扫光行为丢了中国人的脸,央求做奶购的:“停止代购吧”;也有人义愤填膺谴责扫货代购行为;代购一方也不是示弱发出抗议:我代购没犯法规,凭什么不能代购?!
扫奶人也不那么好受。前几天,去超市AH买菜, 在一收银处,见一看上去就是同胞、大约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在等着付款。传送带上放着大概6、7盒奶粉。而且,只有奶粉。这家超市至今为止未见实行限购。但售货员的脸色并不好看。那男子看到我和先生走过来,没等我微笑一下,还把头转了过去。
最近,荷兰的限购风波又掀起新的一潮,有的超市和Etos等杂货店的个别分店(买化妆品、牙膏洗发用品、儿童食品和婴幼儿日用品等生活用品)只能购买2盒,还有的超市竟然“佯装”提高产品限制囤货和抢购。为什么说是“佯装”呢? 标价虽然提到15欧一盒(原来大约9欧多)。但如果是买一盒,付钱时,自动变成原来的价格;如果买一盒以上,与收银员打个招呼,同样可以按原价买到。若不懂荷兰语,就会误认为涨到15欧一盒了。
从新西兰禁止代购、到澳大利亚限购、香港限购、日本也限购、荷兰这边风声也紧。中国的孩子吃点奶还得看别人的颜色?!
记得,十几年前,舅舅家的孙女吃的全部都是进口奶粉,之所以选择进口奶,是因为舅家家境殷实,不差钱。而且,认为进口奶比国产奶更有营养。
那时,进口奶粉不过是奢侈品而已,不是必须品。
奢侈品,可有也可无。就像新富起来的国人全世界狂扫奢侈品,人家热烈欢迎,就剩下没敲锣打鼓了。而且,还派中文导购员帮助采购。我们扫得越多,他们就越有机会去海边晒太阳了。虽然也有限量的举动。但如今无论家境如何,许多家长都竭力给孩子买洋奶粉这“奢侈品”,想必更多是为了放心。
我是吃奶粉长大的60后,在我刚出生后,母亲就得了重病住院,我从来没有吃过一口母乳。刚出生的我被送到乡下的大姨家。大姨一家齐心合力用国产奶粉把我抚育,直至母亲病愈。
而随着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亮红灯,近些年,我不敢享受国内的牛奶了。2008年奶制品污染事件之后,连国内的奶制品也尽量避免入口。回国探亲时,咖啡奶都从荷兰自带。用完了,也无关紧要,就“清咖”;而孩子们若没有令人放心的牛奶,这祖国的花骨朵能茁壮成长吗?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洋奶粉就一定适合中国宝宝吗? 毕竟人种不同。一些大牌化妆品都按不同地区来调制而生产,比如,资生堂面向欧州的产品更适合欧洲人的皮肤。洋奶粉真的全世界通用吗?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什么时候能不看别人的脸色吃奶呢?
据百度百科介绍: 中国是发明奶粉最早的国家。这奶粉发明国的人,如今在世界各地扫奶粉,看人脸色,令人不只是叹息不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