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涂博士之死轻于鸿毛
甍鸟
在网上看到浙江大学海龟讲师涂博士坠楼自杀的消息与一些评论的文章,感触颇深。除了为这位英才用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欷歔与悼念之外,想写点什么引起你我共同思考,但却缕不出清晰的头绪来。
这些年,博士(包括在读博士生)在国内外自杀的消息从未间断,几乎每年都会从媒体上读到这样的噩讯。其中,还有一些没有被报道的。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曾在日本拿下医学博士学位的博士,前几年在异国他乡悄然地结束了生命。自杀前TA还曾给我打过电话。但我们平时联系得非常少,只是彼此过问了学业和毕业后的打算。我当时也一点儿都没察觉TA有什么不正常情绪。可没过不久,却从另一个熟悉TA的朋友哪儿,听到TA自杀的消息。听到噩讯,一时无语。
有人认为,涂博士之死最终还归咎于他“水土不服”,缺乏应变能力去适应国内的环境。诚然,性格既命运。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性格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从介绍他的文章里,觉得涂博士好似不是那种不开朗,缺乏应变能力,特别偏执的人。
有人说涂博士可能得了抑郁症。如果他真正得了重度抑郁症,走向自杀这条路就不属特别意外了。因为患上重度抑郁症者会产生轻生之念。我有一位知人就得了抑郁症,当时TA正在攻读硕士,曾因患病休学了半年。TA非常优秀,思维敏锐,绵密心细,毅力非凡,绝对是一块做研究的好材料。有一次和TA聊天,TA对我说:现在我尽力让自己不努力,但很难做到。我总是强迫自己努力上劲。TA也曾对我说过TA曾多次想过轻生。
但如果涂博士真是得了抑郁症,如果是回国后抑郁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抑郁呢?
他遗言里的那一句“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给世人留下很多思索。
对于国内的学术届与学术环境了解不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读过也听说过许多反映国内学术届“乌烟瘴气”(官本位,剽窃风严重等等)的文章。实际上,抄袭剽窃事件在哪国的学术界都有发生。但学生抄袭成风,教员也剽窃,并形成一股“风”,而且到了麻木不仁,见怪不怪的地步,就不得不令人担忧。
记得曾有一位好友问我是否有有关某某方面的论文,因为TA在国内一所高校任教的至亲要晋级副教授需要外文论文。我当时非常惊讶。论文岂能借用他人?!
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再说一篇论文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才可以写出来,纯属汗水结晶。说心里话,惊讶的同时,内心也多少有点低看好友的那位至亲,感叹其作为一个学者的自尊何在?
这样又如何去指导学生?
目前很遗憾,我们中国大学的学位在国际上含金量不高,有的国家还不给予承认。除了对中国存在偏见之外,难道我们自身没有问题吗?
就像中国的产品一样,为什么在国际上信誉不高? 难道不是因为造假现象泛滥,影响了整个中国产品的声誉吗?
据报道,涂博士在遗书里写到:“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
许多评论也提到,海龟回国要充分并且多方面地了解国内的现状与作法,不能完全凭一腔热血。这如同去国外留学生活一样,要做好各方面的功课才能不会感到巨大落差。
美国不了解,曾留学并工作过日本的高校,相对来说,学术气氛自由浓厚、研究环境与设备都比较好,资金也比较充裕(当然这是针对正式教员(常勤)而言)。真正喜欢做研究的人,能留在日本可谓不错的选择。学校里一切组织的宗旨都是为教员服务的,尤其是对正式教员。教授更是校园里的“大熊猫”,待遇高又拥有一定的裁决权。在正式教员应聘上,“教授会议”(或由教授组成的研究科委员会)拥有绝对的裁决权。就是人事部门推荐的人选,也有在教授会上被“枪毙”的Case。
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涂博士觉得不如意时不重返美国?
我想在美国的公司就业不是太难的事情,但在美国的大学里找到一份正式职位不会是件轻松之事吧。而喜欢研究的人,一般都愿意留在学校或研究所。曾有一位同事是从美国返回日本的副教授,他说当初在美国取得这个位置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从100多名应聘者中最后胜出。他的专业属于社会学科系(文科),也许理工科会相对会容易些。而所谓的“博士后”,在国内被定义为一个高于博士的学位。而在国外不是学历。在日本,是指拿到博士学位后没有特定的工作单位,和某研究机关短期签约,从事研究工作。被称为“Postdoctor”或“Postdoctoral”。
在日本,博士就业越来越成为问题。博士的就业途经本来就比较窄,一般都是进大学或研究机关工作。尤其是文科博士。现在在日本,博士学位拿到后,马上在大学里找到“常勤”(正式教职)的人非常少,一般都是从非常勤(一年一签合同的临时教员,报酬是按担任课节数计算,除了交通费,奖金与各种福利都没有)做起。什么时候能变成“常勤”教员还是个未知数。由于日本生育率降低,生源自然随之减少,一般大学招生越来越成为问题。这样直接影响到对教员的需求量。加上日本大学教员各自的专业划分得非常细,一般同一专业不会招聘两名教员。日本大学正式教员的退休年龄又为65岁或70岁,更新换代周期较长。所以,现在在日本大学求到一个正式职位(常勤)机会少得可怜,竞争力又太强,招聘一个正式职位(大多还是有期限的,比如两年或者三年),会有上百人来报名竞争,尤其是关东地区竞争更激烈。这里还不凡已经“内定”(内部定好),只是走过场的Case。
现在在日本,拿到博士学位找不到正式教职(常勤),只好做“非常勤”,以及做了多年“非常勤”也转不了正(常勤)这种现象很普遍。
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学,给刚毕业无教学经验但具有博士学位的海龟副教授职称,实质上是一些高校为召集海外英才实行的一种优惠政策。在日本,尽管你拥有博士学位也必须从讲师做起。各个学校不一,一般来说,担任讲师三年后,才有资格晋级副教授,当然还要看你的业绩(著书与发表论文等),做了五年副教授之后才有晋级教授的资格。想必国内的大学也同样。而讲师做一些杂务也是普遍现象。至少在日本如此。
没有头绪地写了这么多,要想表达的无非就是,涂博士之死不能轻易归结于他自身没有顺利地着陆国内的土壤,这里折射出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不能让涂博士之死轻于鸿毛,应该引起有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希望正在念博士或准备攻读博士的人做好心里准备。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博士因为选择面窄,就更难。也许有一天会像日本那样会难上加难。
相关文章:日本高考之路成康庄大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11560100b8s5.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