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渔村马肯-小桥、流水、人家、奔驰、跑车、鸡鸭······
文甍鸟 /
图 ANIU(部分)

这个复活节的前一天我们去了Marken(通常译为"马肯")。马肯位于阿姆斯特丹西北20公里处。一个北海渔村。早在1932年、朱自清就已经在其荷兰游记里曾这样描述:"Marken岛是个小村子、那边的风俗服装古里古怪的、你一脚踏上岸、就会觉得回到中世纪去了。"
1957年建成的堤坝将岛变成了半岛。
天公格外作美阳光妩媚。开往马肯的路上非常畅通。坐在车里、自行车道上三三两两飞过的自行车、奋力滑着旱冰的小伙、身着吊带小衫春意盎然的姑娘、拖着自行车的旅游房车不时地闯入你的眼帘。车没驶几许、突然不远处开阔瓦蓝的海面上、一群尖顶深浓绿的房屋亲密无间地排列在那里。阿牛提醒我:马肯就在眼前。
映入视线的是好一副绚丽而又特别的图卷!
眼前的房子顶尖部分是木制的。一条一条有横有竖地贴在那里。都是绿色系列的。只不过深浅不同而已。据介绍、其功能是为了防止海风洪水侵蚀。村民以外的人没有允许不能把车开到村里。我们把车停在村口前的停车场。好奇心旺盛的我早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进村了。
但村口处白色吊桥右端的田园诗意让你留步。十几只满身卷毛丰腴的白绵羊悠闲地点缀在春天嫩油油的草地。一群花色的鸭子摇摇晃晃地下水。真是一副动感十足的田园风光画卷!
你看、那贵妇人般的大绵羊不紧不慢踱在绿色地毯上。多么从容、悠闲和淡定。
在村口和绵羊们共度了一段时光、我们才跨过吊桥走进村子。在这时光静静流淌的小村漫步了近二两个多小时、马肯的别样美丽让我们频频按下快门。回来一看竟然有一百五十多张。再多的语言描绘都不如给你展示我们镜头里的美丽。请随着这些图去漫游一下、这个如一条典雅的祖母绿项链环绕艾塞湖畔的小村吧。
一、绿色的童话世界 村景村屋


村口的白色小桥-跨过这座小桥、你就逃遁在世外桃源乡里。右图为以王妃马克西玛命名的小桥。



来去时的绵羊 我们漾来漾去。绵羊们也依然羊来羊去、旁若无人地悠闲草地。









这家可以算上村里的豪宅之一。1932年朱自清漫游马肯时、才二、三十户人家。如今马肯今非昔比。
二 马肯的村民们

首先遇到的是这位小小"饲养员"。
偶然碰上带着太阳镜一小帅哥荡着小船回来。到底是男孩子、动作敏捷。翻身越墙一转眼就从镜头里消失了。


村里的孩子们好像在商量去哪儿玩? 然后就出发了。

看到好几对父子一起动手在做着什么。看来荷兰人动手能力强是这样从小练成的。


一村叔在处理焚烧干枝枯叶。不愧为巨人国的荷兰村嫂。二八大车子骑得嗖嗖的。

自家院子里练着蹦床的三个孩子。除了基因之外、看来小时候练蹦高有益于增加海拔。

自家院子里阳光下的午餐。
三 村民家家户户的花草面向你我、春暖花开。







废物利用。饭锅种花、菜锅上墙充当风景。退休的小船成了大花盆停泊在绿草里。扫帚倒过来再放上一盆蝴蝶兰就成了花篮。荷兰人爱花。传统的马肯更是家家户户花团锦簇。木制的门上白色蕾丝窗帘下都吊着花筐。
再看看庭院秀。各种小盆景、小"动物"挤满庭院。门前好看的那座小房子是鸟笼。荷兰人爱鸟家特别多。








画在门上的鸟不会飞走因为取得了"绿卡"。这家把家庭成员的名字写在木鞋上。童心创意十足。不过容易让游人"窥一斑见全豹"、误认为荷兰家家都挂木鞋。其实不然。
四
村里的游客们



划着小船、溜着旱冰、骑着自行车各显其能。主流还是像我们一样步行者。走在村里、偶尔会遇到三三两两的游客。但岸边就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了。不知为何碰到了许多意大利游客。还有四位中国同胞。
五 村里的小店和炸鱼店
村子里没看见有什么旅馆。到是有两、三家小特产店。店头挂着马肯村的村服。荷兰虽没有全国性的传统服装、但一些小村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面水岸边几家咖啡店和小餐馆一列排开。当然也少不了荷兰的著名小吃炸鱼店。





买了点炸鱼、坐在湖畔边吃边吹着海风。一只鸭子游了过来。馋北京烤鸭的阿牛来了一句:你想成为
北京烤鸭吗? 鸭子似乎听懂了、一抹身一下子游走了。
六
传统和现代交织的马肯


觉得马肯和中国的江南水乡(我去过甪直)有许多相似之处。小桥、流水、人家、牛羊鸡鸭···。都有着远离城市喧闹的那份淡然、纯朴、随意和宁静。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是安抚浮躁心灵的最佳去处。
但不同的是马肯的高度现代化。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车。风景秀丽的田端停着的奔驰、不知谁家墙外的跑车"不协调"地展示着马肯的时尚和现代化。
走出马肯不禁想、如果我们中国的水乡农村都如此发达现代化了、中国就真正走进富康社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