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调吃饺子用的酱油醋?"我被荷兰人问蒙了!
甍 鸟


测量杯和电子小称。荷兰人家厨房少不了的两小件。
上周去了老公阿牛的姐姐家。牛姐姐牛姐夫也是美食家。和我们一样喜欢尝试各种风味各国菜肴。他们自从尝过我做的中餐就更喜欢上了中国菜了。去中国餐馆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他们特别喜欢我做的饺子。尤其是牛姐夫。很惊讶中餐里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因为在荷兰开饭店的广东人居多买饺子的很少。虽然有煎饺子。不过很遗憾是日本餐厅里。原本中国的饺子让日本人这一煎、一跨出日本国门卖在日本餐厅、就成了日本菜了。名字也变了叫"Gyoza"(参阅"四个日式中国煎饺在荷兰多少钱?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11560100bvua.html)。
上次开家庭春节晚会时家庭春晚花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11560100bqpx.html)、因为不是主食就做了几十个饺子。二十个客人一个人平均两、三个。牛姐夫直说没吃够。这次我特意包了些饺子带过去还有一瓶醋。他们在我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吃醋。
一见饺子他们眉开眼笑的。比送他们鲜花还要开心。足见饺子的魅力。难怪中国北方"有好吃不过饺子"一说。牛姐一家不但喜欢吃饺子而且还非常喜欢我的蘸饺子佐料。也就是常用的酱油、醋、蒜泥加上香油几许。
一杯咖啡喝完。牛姐夫对我说:"我们也买了酱油和香油。但不知道按什么样的比例调?"
说着姐夫拿出酱油和香油。我一看、酱油是荷兰超市里可以买到的日本酱油"KIKKOMAN"(看来随着寿司走向世界、日本酱油也做为一个品牌进军世界调料市场)。吃饺子用的酱油醋有什么比例?
他们的问题到是把我给弄蒙了。倒点儿酱油倒点儿醋、再加点香油蒜泥不就完了。我正想着没动地方。阿牛看着我楞在那儿可能误认为是不是我"秘决"不愿外传。还特意用请求口吻说了一次:"你能不能给他们现场表演一次?"。真是把我搞得哭笑不得。
于是、我当场给他们"献艺"怎么倒酱油醋。我这个人特别爱吃醋。吃面条都放醋。吃饺子的时候没有酱油可以但不能没有醋。但一想到我的这次示范在他们眼里将成为正确的"黄金比例"。于是就往盘子里倒了差不多同样量的酱油和醋。再点了几滴香油。牛姐夫可认真了!
还问我:"先倒醋可不可以?"。又让我一定尝一尝这"味道"对不对。可以说、长这么大吃了数不清的饺子、我还是第一次吃饺子前尝了我自己做的"酱油醋"。
等我"检定"完毕之后、牛姐牛姐夫都亲自尝了一下。估计他们是想从味觉上加深记忆。我担心他们太教条就叮嘱他们:"这本来没有什么固定比例。喜欢啥就用啥、按照自己的爱好加减就可以了。喜欢咸的就多放点酱油;喜欢吃醋就多加点醋;觉得不够香就多来点香油;爱吃蒜就多拍点蒜。先到什么都可以"。在一些老外眼里、东方充满神秘、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没想到这吃饺子的酱油醋也竟然成了一个"小菜谱"。
牛姐和牛姐夫非常开心因为他们自己也能调酱油醋了!
牛姐还笑眯眯的地问我:"有时间能不能教我包饺子?"。"当然没问题。"我一口答应。在日本的时候、用日语给日本人写饺子材料菜谱。多少皮大概需要多少肉馅、多少韭菜(或白菜、头菜)、几个鸡蛋。花椒面、多少葱姜和香油和食油(我常包的一种)。可全忘了。这回我还得用英文总结一下多年的经验和实践了。包饺子和馅时都是凭感觉和经验。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
不过、看看周围的荷兰朋友很多一边看着菜谱一边做菜(有的还是业余大厨)就见怪不怪了。荷兰超市里除了数不清的调料品之外(也有中国花椒面。我常用的是"Chinees5")、还出售一些带佐料的半成品。内装调料和部分材料(如下图)。按照商品上的说明卖材料然后按步做菜的荷兰人不是少数。用多少水多少牛奶倒多少油都得量一量。好多荷兰人的厨房里缺不了两样东西。既、测量用的杯子和小电子称(文首两图)。

左、苏里南菜Roti;右、意大利菜Lasagne TOEVOEGEN材料清单
照单卖完材料再按照背面的说明按步做菜。
就说前天阿牛买葱的事儿吧。本来我已经买了葱(葱白多)。又看见他把一包小葱放进购物车里我以为他忘了就问他:"我不是刚买了葱了吗?那么粗的一颗在冰箱里、你忘了?"
。他说"没有。我今晚要做的菜需要有绿叶多的小葱"。说着还给我看菜谱的材料说明。"你用我买的葱的绿叶部分不就行了"。我笑他太教条。"不一样、说明上写着要用这种小葱"阿牛却认为我乱改菜谱。在我眼里这是不是有些过于"按章办事"和"循规蹈矩"了。怎么一点不会"活学活用"呢?
菜谱就是"圣旨"、一切照搬不得马虎。我身边这样的荷兰人很多。不知道是"物以类聚"、还是荷兰人就是这样"循规蹈矩"呢? 也许是我"窥一斑见全豹"了。
渐渐觉得荷兰人和日本人有共同之处。就是心细严谨有时过于"教条"和"循规蹈矩"。在日本教日本人包饺子的时候、他们就常问我同样的问题:这饺子要拿几个褶才对呀?
所以、你观察一下日本人包的饺子。你会发现饺子的"长相"都差不多。而我们中国人包的饺子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就是我自己包的饺子每次也不是全一样。愿拿几个褶就几个褶。高兴了就多拿些;嫌麻烦时就不拿褶。两头往中间一捏就可以了。
是不是现代化、机械化、规格化以及标准化、使日本人也好荷兰人也好过于"教条"和"循规蹈矩"了呢?
他们的好多日用产品都是统一规格和标准。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你买一个被罩。无论你在全国哪个商店买的、拿到家里都可以不大不小地准确套上。因为被的规格全国统一。当然不是全部产品。比如一些汽车和电器的附件。像手机充电器之类的就例外了。
认真严谨、按章办事是优点但也需要点灵活性。这样才能活学活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