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卞
老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17
  • 关注人气:1,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门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本身就是不公平

(2011-09-01 07:54:36)
标签:

教育

                      专门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本身就是不公平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流动、农民进城日趋频繁。不仅是人才的引进还是工厂的招工,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家长心头的一块心病,也是考验各地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试金石。

    在即将迎来开学的日子里,北京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曾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据说,这些孩子已经被安排进入公办学校。据统计,在广州也有30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他们一致不姓“公”,都是民办的。“广州不可能像北京一样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因为公办学校并没有能力接纳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才是主力。”打工子弟学校负责人信心很足。“其实外来务工人员也纳税,政府却一分钱也没补助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这有失公平。”然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些办学者并不是想办好教育、保证高质量教育的,而是以谋取丰厚利润为目的。前几年广州就曾发生过学校办学者卷款逃走的事件,此外,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无证上岗较为普遍,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有的只是停留于识字、扫盲和托管的低层次上。

  其实,按照相关规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实行“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但这对很多地方来说都很难执行。

  抽样调查发现,2010年广州市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比例仅约为40%,另有60%农民工子女仍就读于民办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民办学校是吸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财政资助却严重不足。2006年广州市政府本级统筹的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了12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广州市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以及扶持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僧多粥少,分到每个学校的很有限。并且这笔专项资金是用于改善学校教学设备的专款,所以基本上对打工子弟没减负作用。 

  在谈及打工子弟学校的困境时,学者们总会提到“上海模式”。据介绍,上海对于少数不符合办学条件要求的打工子弟学校实行取缔,学生分流到公办学校,而合格的则由政府接管,政府对于创办者进行一定补偿,政府还给予所有登记入学孩子每年2500元左右的生均经费补贴,并且在师资方面给予补助。据统计,2010年秋季开学时,共有47.05万名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沪接受义务教育。民工子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则从2007年底的57.1%上升至100%。

    近几年,上海投入巨资改造了打工子弟学校并将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政府出资委托其招收农民工子女。上海市共审批设立了162所这样的小学,由政府向其购买约12万个免费义务教育学位。对新审批的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该市财政还给予每所学校50万元办学设施改造经费,“不足部分由区县予以补足”。

    而天津的做法更为彻底,不允许有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不允许为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外来农民工子女只要符合规定一律享受市民待遇,都可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我以为,虽然各地情况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有的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确:将农民工子女集中到一起进行教育不合适,不让他们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不应该,不让他们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更不应该。这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公平与均衡。这不仅仅因为他们同是祖国的花朵,还因为他们的家长正在辛辛苦苦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出力做贡献,他们的父母正在从事着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艰苦的工作,他们同样在向政府缴纳各种各样的税款,城市建设有他们的功劳,如今的城市已经离不开他们。

    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现代社会的文明不仅仅是文化的繁荣,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城市最底层人的生活质量和感受。他们是否能平等地享受公民的权利,是否能愉快地与周围的人们和谐相处,而教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如果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下成长,在一种另类的光环下学习,他们还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他们还有幸福指数可谈吗?他们的未来还将是农民工吗?不!不是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