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们被训练
在今天的教育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孩子们的所有生活都被一个词所替代——被“训练”。在学校,就是名目繁多的训练;回到家,是学校训练的补充;到了周末,更是变本加厉的训练。被训练出来的孩子,没有朝气、没有生气、缺乏灵性、缺少个性,只有被动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
在学校,孩子们被训练成轻走、慢行,别乱说乱动的乖乖女;在课堂,孩子们被训练成只会鹦鹉学舌、循规蹈矩,按照老师指挥导演的,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步调的填充器;在课下,在重复性作业、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孩子们都被训练成了答题机。当有观摩课时,孩子们在反复操练下绝对与老师配合默契;当有领导和来宾参观时,孩子们一定会被训练得彬彬有礼;当有记者采访时,孩子们问题回答得肯定令领导、老师、记者都满意。写作文,大多都是空话、套话、趸来的话;组织活动,那一定要追求规模、规格、影响和秩序。即使是绘画、跳舞、弹琴、唱歌,这些充满激情、极具创造性的文艺活动,也大多演变成按照成年人划定的模式、套路,照猫画虎似的成为一招鲜。因为,其目的不是为了快乐,孩子们也根本从中体会不到快乐,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考级、拿证和加分。
在家里,孩子们被训练成不懂感情、不会感恩、没有同情心的空心人。他们不懂得付出、不知道承担、不会劳动。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和主宰,他们高兴了,家庭就会快乐;他们满意了,家长就会幸福。他们所承担的任务其实就是一个——考高分,上好学校。被训练的所有技能技巧无不围绕此,为了此,且家长的信心总是满满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到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那更是专业的训练师,专门教你怎样答题、补漏、拿高分。
长此以往,孩子们可惨了,成了没有思想、不会创造、没有感情、不会承担的机器人、空心人。家长们可惨了,花巨资、投入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培养出的孩子,从不理解娘,到不认娘,再到举刀杀娘。社会可惨了,祖国的花朵、莘莘学子、未来的希望,不是成了窝在家里的“啃老族”,就是成了工作后的不吃苦、不受委屈的“脆脆族”,或是出国后的“不归一族”。这样的结果,如此的教训还少吗?难道还不够吗?
学校,老师,家长,我们不能再训练孩子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