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被选择
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处在“被选择”的境况里。从小,他们就“被选择”了学校,“被选择”了课业,甚至“被选择”了专业和未来的工作。而“被选择”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判断力。可以设想,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当一个失去了判断力的青年学生走上社会时,他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用同情、包容、尊重、理解等全人类共同尊崇的价值品质,去衡量并决定自己的行为。教育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不管外在环境如何,不论处在何种情景,总能坚持正确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那是他们终身受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精神财富,不会因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而丧失殆尽。
做价值判断,离不开独立思考。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最终的归宿。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培养自我决定的能力,从最贴近学生的地方出发,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唤醒学生内心潜藏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学习力,这恰恰是育人的关键和内核。而令人可悲的是,如今的孩子们只会模仿,不会创造;只会看、只能听而不会思考、没有主见;只能重复、只会说,而不能鉴别和动手实践。
当然,这怪不得孩子们,这是教育的问题,是成年人的错。在家从小被父母包办,孩子们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行动的自由,就连娱乐、嘻嘻、游玩都得经过成年人的允许和陪伴。他们没有独立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不能独自处理和解决与玩伴之间的矛盾,更不可能有遇到困难和风险的锻炼和考验。这就决定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被选择、被顺利、被优越。没有丝毫的选择性、主动性和思考性,一切只要按照成年人给安排好的去做就行。在学校一切都得遵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诲,课上,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有固定的老师、固定的班级、固定的座位及标准的答案;课下,不许喧哗、不许跑跳、不许串教室,不许使用器械、不许自由活动、不许早到校、晚离校。此情此境,学生完全变成了被成人化、被模式化、被标准化的没有思想、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空心机器人。此时此刻,教育还何谈培养创新型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何日才能有解?学生“被选择”的局面一日不变,这些只能是奢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