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教师当靶子
(2010-11-16 08:17:30)
标签:
教育 |
别把教师当靶子
如今各地都很重视教育,也都想解决一些教育的“疑难杂症”,应该说这是好事。但是,要想解决这些多年形成的、盘根错节的“疑难杂症”,可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一两副药就能立马解决的,那种速成的“灵丹妙药”更是靠不住。对教育来讲,任何急功近利和大轰大嗡,都可能成为水过地皮湿似的形式而一走了之。
例如,有的地区为了解决多年形成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一下子发现了让优秀教师流动这一”灵丹妙药”.他们以为,学生择校就是择师,让那些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流动到落后学校,择校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于是乎,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规定,请看最近太原的规定:
为促进教师交流制度化,太原市政府日前出台《实施中小学教师交流指导意见》。交流原则上在本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太原市支持和鼓励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学校任职任教满8年以上的教师,交流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每期(批)教师交流时间原则上为3年。符合条件但拒不服从交流安排的教师,职务晋升、评优选先时将面临一票否决,在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中评定为不合格。
好厉害的一票否决呀!这个规定表面看似乎很合理,薄弱校有了好教师学校自然就发展起来了,教育也就均衡了。可是,不知制定这些政策的人们是否清楚这样的事实,强迫一些名教师到薄弱校当一段时间的“临时工”,这样能解决这些学校的学风、教风、校风问题吗?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吗?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先不说那些优秀的教师离开了适宜他们成长、发展的土壤还能否优秀,也不说异地工作会给这些教师带来多大的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困难,单就学校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是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的耳濡目染,是校园文化的熏陶,是人与人感情的结晶,是全体教职员工精神的力量。靠一两个明星是不可能出现教育奇迹的,所以说仅靠教师流动是解决不了教育均衡问题的,那些强制性的“一票否决”更不应拿来针对教师。
再比如:“学生负担过重”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顽症,而“减负”已经高调喊了多年,但效果一直不明显。明眼人都清楚,其根源绝不在一线教师。可现如今,有些地区又将“减负”的矛头指向了教师,竟要求学校和教师签订“减负”工作责任书,并将教师的“减负”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这个棍子显然打的不是地方,也很难真正奏效。试想,如果教材不减、教学难度和进度不减、评价机制不变,唯分是举的社会舆论不变,你让教师怎么减负?如果教师将负担和分数一同减下去了,那他自己也就该下岗了,学校和家长谁也饶不了他。
教育工作要依靠教师,但决不能针对教师,很多情况下,教师也是受害者。学生负担重是事实,可教师的负担就不重吗?谁都可以指责学校,谁都想往课堂加内容,谁都可以对教师指手画脚,可又有谁知道,轻负高效的背后是教师的艰苦劳动和辛勤的付出,哪个教师不得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社会和舆论对教师的劳动、对教师的成长又给予了多少的关注?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其根源在社会、在政府、在学校,不能都将目标对准教师,将教师当靶子对任何问题都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