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2017-04-13 14:54:55)
标签:

古玉鉴定

杂谈

收藏

文化

历史

分类: 玉器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子,想必爱好收藏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乐寿堂。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原重为10700公斤,由扬州工匠琢制6年完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达5300公斤,是中国古代玉器史上所用玉料最巨,运输距离最长,雕琢时间最久,花销费用最高,器形最大,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精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一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二

      那么,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
        
       一、玉山子的加工工具:
      从清代的治玉工具来看,如此巨大的玉料是无法用手来拿,所以根本不可能将它置于水凳上来琢磨,当时也没有电机作为动力的电动钻具。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三  古代加工玉器用的“水凳”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四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五

      从这两张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雕饰的层层叠叠的山岩的边缘处,有很明显的呈现弧状的旋磨痕迹,松柏、人物等镂空的地方,下砣十分的精准。既然水凳无法琢制,以此类的雕琢技法可以推测,应该大量使用了轻巧灵活、便于携带的轴砣所加工,也就是古代锯锅用的锯弓子,而各种砣头可以根据所雕琢的内容进行更换,玉匠也完全可以掌控砣头的运行方向。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六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七


      距今四千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个桯钻,钻杆的中下部加工了一个孔,顶部也
行了加工,很明显,这个桯钻已经完全具备了类似锯弓子的功能。可见,古人的智慧何其伟大!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八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九

      这两张照片是清末时,手艺人做锔活时的情景。清注意看图九手艺人左手中的锔钻,顶部的蘑菇伞状物,此种锔钻顶是可以转动的,在加工比较坚硬的物件时,可以用手心、肩窝等部位顶压住锔钻顶,另一只手拉弓,以加快加工速度。
      除了工具的上小型化以外,雕琢如此之大的玉料,尤其是玉山的上半部分,还得需要搭一座“踏跺”,即围绕玉山周围的棚架,在雕琢玉山时,方便上下和前后左右同时多人进行作业。
 
      二、加工工具的材质
       1.金刚石
      北宋时期《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扶南(今柬埔寨)出产金刚石,“国出刚金,状类紫英石,生水底石上,人没水取之,可以刻玉”。《新唐书·西域》记载:唐代从印度输入金刚石。《新五代史》中也提到十世纪时甘州回鹘出产金刚钻,在朝贡的贡品中就有金刚钻。
      从文献记载中看,隋唐时期,金刚石就已经用琢玉。在1000年后的清代,也定会用到金刚石来琢玉。
      2.解玉砂
      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中国解玉砂,出顺天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无耗折。”通过千百年来的摸索,解玉砂的产地已经固定,主要有邢州、忻州、玉田、大同等地,出产高品质的解玉砂,这也是当时琢玉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3.砣材质
      同样在《天工开物》记载哈密硬砺石中产一种“镔铁”,应是产于西北的优质钢,以“镔铁”制成的治玉工具,可能会比普通的铁质工具更加锋利,硬度和抗磨度也更高,不排除玉工改良治玉工具来提高加工效率。
      再就是清宫中乾隆二十八年的时候,因琢制一件大型云龙纹玉瓮(图十),从陕西关中地区引进了一批“钢片”,硬度高,非常锋利,使玉瓮的加工时间大大地缩短,按原来的方法及工具计算需二十年才能完成,结果只用了六年便加工完成:“此瓮初付工琢,按常时宝砂石,磨治法计之,须二十年乃得蒇事。玉人有请用秦中所产钢片镂者,试之殊利捷。自癸未冬迄已丑,长至月,阅六年而成,程省十之七。”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十

      此记载可以断定,琢制这件玉瓮,是对琢玉工具材质的一项变革,为20年后的大禹治水玉山奠定了基础,也正因如此,大玉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也只用了6年的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等,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工艺探究
图十一

      清乾隆大禹治水玉山子,是乾隆皇帝以宋人的《大禹治水图》为摹本,并亲自督办,举全国之力,琢制的中国古玉器史上魂宝级作品。玉料从新疆运往北京历时三年,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然后又制成蜡样,呈送乾隆阅示批准后,随即发送扬州,因为担心扬州天气炎热,怕日久蜡样熔化,又按照蜡样再刻成了木样。雕制完成后,再运回北京镌刻印纹落款又用近两年,前前后后总共花了十余年的时间,若以现代的治玉工具及加工工艺,不用说六年的时间来琢制,想必六个月就雕制完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