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电脑雕刻仿战汉绿松石璧之类赝品!
(说明:1、本帖文章和藏品已在中藏网遭到炮轰,希望执迷不悟的朋友赶紧醒来,此贴永久在,时间会证明一切。2、本人欢迎对文章和藏品探讨、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希望玩玉有玉德,就物论物,对物不对人。3、如果有人需要此类物品,可代为订购。)
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仿战汉的绿松石璧,此类赝品非常容易让人走眼!为了让大家不走眼,不让此类假货扰乱古玉市场,特发此博文,以示警惕!
首先,介绍下绿松石的特性。绿松石是一种含水的铜铝酸盐类矿物,致密块状者摩氏硬度为5~6,孔系度大者摩氏硬度较小,相对密度为2.4~1.9,其他特性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下图为市场上出现的仿古绿松石璧(三件总计1200元拿得),双面雕刻“一人物左手青龙,右手白虎”的纹饰。
工艺看上去为浅浮雕和游丝毛雕。璧上清晰可见绺裂,局部绺裂处呈现黄褐色锈状物。整体表面看似黄土沁,包浆也显得较自然。但这块绿松石璧却经不起仔细考究。
这是一件电脑设计图案,激光或是钢钻雕刻机(木工雕刻图案常用),抑或是高压水刀雕刻,又略加打磨、抛光,最后做旧而成。(以上几种方法皆会出现相同雕刻痕迹)
下面我们从入土特征和工艺两方面剖析下这块赝品。

绿松石璧A面图

绿松石璧B面图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标识图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沁色”非常浮浅,基本停留在表面。绿松石硬度低于玉,结构有差异。而真正的入土绿松石器件发生的沁色是深入肌理,过渡自然的。以后会在博文中与大家分享出土绿松石器件的入土特征与鉴定方法。
第二、松石璧的表面出现了粗细均匀、深浅一致、方向一致,近乎平行的打磨痕迹,这是机械工具留下的痕迹特征;这点与古代因工具不先进,打磨留下的粗细不一、深浅不一、方向杂乱的痕迹大不相同,而且阴线周围没有出现与阴线方向相似的打磨痕迹。
第三、阴线转弯处没有一点砣加工留下的扫把尾的痕迹,这点大家可以看下面列出的各个细部60倍的放大图,都是这种现象。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2
从图2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松石璧上出现了与阴线毫不相关的方向一致、非常均匀、深浅一致的打磨痕迹,这也是证明是现代工具伪造的第一个证据。第二、大家仔细观察60倍放大图中所有阴线底部都有一个明鲜的特征——呈半圆形均匀的、往一个方向的、跳痕,且阴线端点都明显可见圆形痕迹,且这个痕迹较阴线中间的痕迹更深,所有阴线没有一处发现下砣、起砣的痕迹!并且一条阴线几乎头尾等宽、等深!!这是电脑设计,用同向旋转的刻刀或激光向前推进雕刻,抑或是高压水刀刻成。这一点也恰好和砣加工起砣时出现的尾部浅的扫把尾现象相反。附图说明:

下面是各个细部60倍放大图,大家可以对照观察。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3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4
从下列图中观察,可能有的藏友会提出“沁色、老裂在工艺之上”的疑惑。这是因为:一是裂是松石本身带有的瑕疵,二是加工之后又局部酸咬,做色、做旧,所以变化在工艺之上。那么怎么分辨两种情况呢?绿松石结构和硬度较玉更易发生变化。入土发生的沁色会随绺裂随结构深入肌理,过渡自然,因为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无氧、潮湿、地温等长期形成的特征。而做旧的“沁色”浮浅,停留在表面,颜色较单一。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5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6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7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8

绿松石璧A面细部60倍放大图9
从上面的放大图,大家也可以发现所有阴线底部的包浆与表面并不一致。而真正出土的老件,阴线底部和器件表面的包浆应当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出土特征还是加工艺,我们都可以推断此绿松石璧为现代工艺加工做旧的仿古赝品。
希望那些坚持认为老的朋友,拍拍脑袋想一下:古人在从远古一直沿用到清代都在使用的治玉工具--双向旋转雕刻的条件下,是如何完成这件东西上平行、致密、深浅、宽窄几乎一致的痕迹的???!!!这是原则性问题!

同类赝品,下面再附两张图片,请大家谨慎识别!


请大家小心注意此类赝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