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之后

标签:
转山旅行自由梦想小川真实杂谈 |
《转山》,作为故事片不动人,作为纪录片不真实。
《转山》并不完美,
但可以热血。
一个有关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总是很吸引人的,
而这个过程中的坚持,最是动人。
与其说是《转山》打动我们,
不如说是旅行本身打动我们。
骑行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伤,
要么走,要么死。
看过《转山》好几天了。
心里一直有个节。
应该诉说出来,
如同“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
《转山》一开始没有打动我。
一个骑车的故事,不新奇。
不知道哪个点忽然触动了我。
是他小资本的制作还是获奖的背景,亦或是那些宣传海报?
总之,我决定去看。
11月2日,太原和拉萨同步上映。
拉萨有郑钧演唱《回到拉萨》助阵,
太原则是有我们一大帮热情的骑行者捧场。
中影新影度的1号厅座无虚席,甚至地上、过道都挤满了人。
这样一个青春的电影,本来就不需正襟危坐的。
我组织了90位学生朋友去观影。
占鑫,李荣,刁双双一直帮我发票,
还丢了5张。
没有吃饭,没有水喝,坐在第一排的地上,
接受太原电视台的采访,
这些插曲,一开始就注定了《转山》的特别。
一本骑行日记,一辆单车,一颗坚持的心,开始逐梦的旅行。
“不要等到在对方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这样的台词很容易就戳中心脏。
没有梦想也许很可怕,
更可怕的是不坚持却常常想着这个梦。
看这部电影,因为户外,我们有了很多评论的理由,
但是有笑,和感动,就能触摸到电影想传达的力量。
个人觉得《转山》最打动的不是张书豪的偏执,
而是李小川的朴实和一口地道的云南话。
以及路上遇到民众的真实。
那个打人的司机,保佑他们的老阿妈,
美丽的藏族女子和可爱的小男孩,
那句温馨的话,“他喜欢你啦”“她喜欢你啦”,
长头朝拜的觉母,
以及救命的藏族医生,
还有那对在风雪邮电所打电话的母子。
那一切都是我们骑行路上的真实写照。
电影是艺术少不了渲染和拔高,
所有的险阻张书豪都遇到了。
用以显现他的执着和不放弃。
但我觉得其实旅行最美丽的是自由本身,
是在不同视界里看不同世界的那种从容。
所以,私以为这电影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人和人交流的故事可以多一些,
无畏的凶险可以少一些,
精神世界里的幻想甚至就可以省去,
包括米拉山口的红色经幡,是最大败笔,
严重颠覆了藏传佛教的五色经幡之寓意。
也许是我们老了,只在思考和推敲。
其实《转山》宣扬的是一种态度。
旅行,自由,生命。
《转山》感染了很多学生朋友。
有人看完之后一定要骑车去西藏,
有人看完之后则放弃骑车去西藏,
同样的石粒,投在不同的湖水,
回荡的波纹是不同的。
我告诉他们,与其赞叹舞台中的光华,
不如自己成为主角。
别人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你,
适合你的是那成为自己的心。
不管怎样,不真实的张书豪讲述了真实的《转山\》,
这个是我们曾经过往的故事,
或者是我们未来向往的故事,
或许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故事。
对于自由,旅行是最好的诠释,
对于旅行,西藏是最好的情怀。
准备好了么?
一起去《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