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美青海到新疆盛宴(南八仙)

标签:
涩北雅丹地貌魔鬼城八仙大柴旦旅行摄影杂谈 |
下了高处,平视的触摸那些荒原里的巨大,
沟壑浅浅,如心般壁垒。
可以到达,怎样到达?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329.jpg
头天晚上找到这里的工棚。
是一个等待撤离的建筑队。只留下几个留守的工人。
看到我们又累又饿的窘态,很爽快的收留我们。
做饭的大师傅更是给我们切了好多刚刚煮熟的牛肉。
就着蒜、醋、辣椒,我们大口吃肉、贪婪的啃着馒头。
那种酣畅淋漓的爽快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想想,古时江湖豪侠快意恩仇的情怀都是和这样豪放的饮食习惯有关的吧?
而这里既便如此偏远,也有对祖国的注目礼。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3938.jpg
早晨别离时破败的院落。
他的存在只是为了修护路段。
路修好了,这里也就会消失。
世间很多,都是为了一定意义而存在的。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4104.jpg
留守大哥一直目送我们离开。
这样无声的关心温暖着我。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4456.jpg
怀头塔拉是我们住的地方。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3340.jpg
去往大柴旦的路有一段时新修的。
整齐的柏油路面看着就精神振奋。
修路用的探照灯和丕健的车,像个符号一样,标志在天地。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4935.jpg
下站就是大柴旦了。
大柴旦,蒙古语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
这里是柴达木第一批开拓者的大本营。
也曾经是蒙古族牧民聚居放牧的地方。
马步芳时期,民族纠纷,互相仇杀,
致使蒙古族牧民被迫放弃大柴旦,逃往他乡。
大柴旦这块富饶的土地便沦为黄羊出没、豺狼当道的荒野。
建国后,柴达木被探测为是全国少有的“聚宝盆”。
国家决定迅速开发柴达木,于是,12名先遣人员,拉着骆驼来到这里,
建立了中共青海省委柴达木工作委员会和青海省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党政机关就设在帐篷里。
大柴旦也成为省属市,成了开发柴达木的指挥中心,开拓者的大本营。
随后,成千上万的人追随开拓者的足迹,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
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座戈壁新城便拔地而起。
大柴旦是柴达木北部的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
敦格公路和茶茫公路在这里相会,向东可以直达德令哈、西宁;
向西,通往冷湖、茫崖,直到新疆;
向南,经过格尔木,通向拉萨;
向北,越过当金山口,可直抵河西走廊的敦煌。
如果把盆地里的公路网比作血管,那么,大柴旦和格尔木可以称为柴达木的左右心室。
如今的大柴旦街头,街道是笔直,从东到西长约数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难怪人们称这条街道为“十里长街”。
在柴达木盆地,人们谈起几个重镇的市政建设布局,有一句顺口溜:
德令哈, 河两岸;格尔木,一大片;冷湖镇,三个点;大柴旦,一条线……
这说法倒是很形象贴切的。
大柴旦的 “十里长街”的确像一根长长的银钱横穿戈壁,
横卧在柴达木山和伊克柴达木湖之间。镇上的大多数单位建在“十里长街”两侧。
傲然耸立的柴达木山披着皑皑白雪,安详、挺拔,
平明如镜的伊克柴达木湖闪着迷人的光,温柔,妩媚。
清晨,大柴旦宽阔平坦的大街上,听不到人声的喧闹,车辆的轰鸣,
戈壁之晨给人的感觉是那么舒适而宁静。
这陈旧的彩门,就是大柴旦的历史的见证。
见到它,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艰苦创业的岁月和几十年走过的曲折路程。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5304.jpg
可惜我们是要前行的,没有太多停留。
只是用眼记忆了些图景。
让我惊讶的除了建筑的挺拔整齐,马路的宽阔通达之外,就是这里的绿色了。
比如眼前,镜头里的枝叶凝静,却似拂动的风,欲静不止。
如此塞外戈壁充斥了江南之柔美。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5732.jpg
这里的树明显的人工痕迹。
不大,不高,却也努力成长。
如此不毛之地,也堪称“参天之木”了。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35840.jpg
离开大柴旦,还是阴沉的天,渐渐漂泊的雨。
这一段路,向西的315(青新公路)和向北的(格敦公路)是重叠的。
直到这里,鱼卡岔路,方为分离。
站在这里的时候,我当时很犹豫,是继续西行还是北上绕道敦煌。
选择是一定要有目的的。
阿尔金山和当金山都是我无法割舍的情节。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0156.jpg
选择了西进入疆,就意味着放弃当金山。
远远眺望,云层里的叠峦山脉。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0431.jpg
这里也是315线最后的一段柏油路面。
荒原戈壁上的一处停驻点,新旧相接的房屋。
这里有人还是因为通往新疆和敦煌的岔路。
去里面讨水喝,顺便问问了前方的路况。
这里的大哥说,我们走的是老315线,前面的路已经荒弃好几年了。
由于在大柴旦北面发现了新的油田,新修的315改道那里。
我们要前去的路段是无人区。
大哥说荒弃的路段大都是盐碱、和流沙,你们这样没有补给的冒然是很危险的。
大哥要求我们原路返回大柴旦,绕道新315。
我的心里是愤愤的不甘。
太阳也在这个时候彰显了炙热的暴力。
满眼的黄色,阳光里耀的人眼生疼,大滴的汗无缘无故的砸落。
那,南八仙呢?
大哥看看我,好像和奇怪我知道“南八仙”这个地方。
南八仙已经没人了,只有几所空房子。
我心里沉沉,不知道那里能不能补上水。
大哥还是劝我们原路返回,我还是决定向前。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1129.jpg
再骑上路,回头看看丕健,没有语言,只是奋力。
对于前面的路,我们确实是没有把握的。
但也就是这样的未知让我们有了极强的挑战欲望。
路色越来越荒凉,起伏的丘陵山地是特有的赤红。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1352.jpg
一段路,很奇怪的墨色,我分析不出原由。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1640.jpg
身后忽然出现了车的轰鸣。
一辆华丽的越野车停到我们近前。
下来三位男子,对着正在骑行的我们一阵狂拍。
我们疑惑的停住,疑惑的看着他们。
原来是西宁报社的记者和户外越野的驴友。
他们是来考察探路的。
目的也是南八仙。
《中国国家地理》曾做过测算,柴达木中心无人区的这片雅丹地貌,
从面积上而言是中国最大的。
他们的考察用于将来组织一个汽车穿越的活动。
我觉得少了地质科考的成分,更像是驴友的探路行为。
他们的装备极其专业,从单反到摄像,还有GPS,更别说一身正牌的冲锋衣了。
关键是车内的补给。好家伙,那叫个全啊。
水果、啤酒、蔬菜、副食品、想到的想不到的甚至没见过的,都有。
这对我和丕健而言绝对是致命的诱惑。
我悄悄隐藏自己贪婪的表情,把目光移到别处。
不愧是记者,讲起话来用词准确、到位。
我谈到这里讲的是“柴达木盆地腹地”觉得应该很正确了,
记者大哥言“柴达木盆地核心无人区”,那专业感让我相形见绌。
三位大哥很骄傲,和丕健侃侃而谈着。
我忽然想起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记者“唐师曾”。
91年海湾战争时我正在读大学,看到他的采访手记和相片,
那种热血沸腾的震撼改变了我一生的选择。
虽然没有如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但我终于有了相机,也有了陪伴一生的摄影。
后来看过他的书,其中提到自己的经历。
除了自驾大吉普横穿美洲大陆之外,
还写到“03年自驾车无后援北京到珠峰大本营”。
而我也是刚刚完成骑车到达珠峰的线路。
自驾车去珠峰很难么?
可能真的很难,因为我没开过汽车。
后来我知道,同样的经历,不同人的感觉不一样的。
如现在的我们,同样穿越柴达木,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体验是绝不相同的。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2244.jpg
记者大哥现场采访了我们,用笔记录。
之后又摆拍了几张我们骑车的相片。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3404.jpg
最后是一起拉着横幅合影。
“探渊中国最大的魔鬼城”。
告别先行。我们相约在“南八仙”,不知道能不能遇到。
因为毕竟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不一样。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4322.jpg
荒漠上起风了。
以往我是很喜欢风的。
不仅能带来轻快的凉爽,更能让身后的旗猎猎飘扬。
但戈壁荒原的风是漫天的黄沙。
炙热里的风没有清凉的感觉,反而更加剧了沉闷。
身后的旗撕裂般的炸响,折射着恐惧。
我收起了旗,也收起了所谓挑战的卷狂,对自然臣服。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4703.jpg
就当我们筋疲力尽到绝望时,天尽头出现了一排房屋。
现在很能理解对于溺水人而言,稻草也可以救命的心情。
原来是青海石油的修路队。
一条可以通向新315的岔路正在修建。
为了是一个叫涩北的天然气田。
这样戈壁上的建筑全是临时而居的彩钢搭建,便于拆卸。
项目部里彩旗飘扬,标语悬挂。
一个“战”字,道出了此路修建环境的恶略。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5021.jpg
一位技术员把我们让进了屋内。
疲惫让我们顾及不了颜面。
赤裸裸的讨要。最重要的是水。
把水喝到很饱,水壶灌满之后,我们才开始了解情况。
这是自己当时的窘相。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5304.jpg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5415at1.jpg
这里离南八仙不远了。
但前面的路更难走。
大哥建议我们留下。
我想起和西宁记者的约定,婉言谢绝。
临近天黑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南八仙。
南八仙原来是315国道上的一个重要停住点。
是一个很大的道班及周边的食宿点。
他的来历很唯美。
据说当年有八位美丽的女性地质考察员,
进入这附近的雅丹地貌群进行科考,再也没有走出来。
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取名此地:南八仙。
现今,荒废的只剩下断壁残垣。
偌大的一片房屋死一般沉寂。在铁青色的戈壁上更显荒凉。
我们非常沮丧,原以为这里会有一个留守人,可以帮我们找点水。
我忍不住对着那片死寂大喊“有人吗”,
声音传得旷远,但是没有回音。
忽然强烈的犬吠声由远及近,我大喜,以为会有人出现。
终究没有。只是一条看门的黑狗冲到近前,狂吠不止。
我很怕狗,怕他们的仗势欺人,也怕他们的突然袭击,
当时很奇怪,我竟然没有紧张,只是冷冷的看着那狗,眼神里写满藐视。
狗对峙了半天,选择了离开。
我们怎么办?丕健看我。
南八仙是有水的。但都是孕育水草和蚊虫的死水谭。
没有净水设备的我们无法完成饮用水的转化。
我们爬到最高处,竟然发现了路上遇到的那辆车。
车里没人。等了许久亦是没有人。
天完全黑下来,蚊虫咬的我实在难于忍受。
我们必须决定,在这样等下去,我会被蚊子吃掉的。
我最后一次登高,冲着无尽的黑暗大喊“有人吗”,
依旧是旷远外的沉寂。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5813.jpg
还是走吧,因为我看到远处隐显的灯光。
就去那里,路上的恐惧也比喂蚊子的等待要好。
不知道什么地方,不知道有多远,我开始骑行。
天全黑了,明月挂满天。
我们穿行在高大的土堆里,沿着间或显现的车辙,
方向只有一个,就是看似不远的光,忽明忽暗。
丕健一路问我,雅丹地貌为什么叫魔鬼城。
我的解释是因为风吹的声音,好似人们想象里的魔鬼吼叫。
没有风的魔鬼城,没有了魔鬼的吼叫。
丕健一直很遗憾。
雅丹地貌群和那些在月光下延伸的影,排天倒海般站列。
直到一个瞬间,他把眼前那些形体各异的土堆,
用月光的魔术手幻化成魔鬼的身,如此他心里有关魔鬼城的节才算解开。
我眼里,他们更像战士,等待唤醒的那一刻。
看似不远的光,确实很远。
大约十几公里,我们到了。
依旧是一处工地。先住下再说。
这里的领导很和蔼,为我们腾出了一间房。
然后用帮我们从伙房找来了几个馒头和火腿肠以及榨菜。
就着开水,吃着一天唯一的饭,分外香甜。
然后就是交流。这里也是青海石油的筑路队。
也是修往涩北的气田路。
工人师傅告诉我们,从此到涩北大约80公里,
沿途有些像他们一样的工地,补给是可以保证的。
到了涩北也就绕到了新315国道上,
虽然还是无人区,但那是柏油路面,别且有车通行。
这样是不会有太大危险性的。
而我们如果选择南八仙那条老路,荒弃了3、4年,没有人知道里面的状况。
很多修路的司机都建议我们沿着他们新修的路涩北。
我很犹豫,而丕健听从我的决定。
有时候选择权是一件很痛疼的事,因为你要为选择的结果负责。
是冒险,还是稳妥?
我很为难。只好用我最擅长的推脱术。
告诉丕健,明天休整一天,至于线路,走之前选择。
第二天一早,我和丕健就去工地旁的雅丹地貌里看日出。
一出工地就是成片的雅丹。
我爬上最高的一处,远望东的天际。
一点点的晕红,直至宣泄。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45920.jpg
我彻底被这里迷惑了。
无边际的荒凉,好似星际之外。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50240.jpg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2555at43.jpg
风景是单调的。
我的技术是低水平的。
只能用自己和丕健的影子点缀。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5150945.jpg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0738at50.jpg
还有昨晚来时的路,唯有无尽的遥远。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0900.jpg
至于地貌中偶尔留存的车行痕迹,更像是人类的探月痕迹。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001.jpg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057at78.jpg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414at70.jpg
抬头天空滑过的云层,绚丽明显。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153.jpg
下了高处,平视的触摸那些荒原里的巨大,
沟壑浅浅,如心般壁垒。
可以到达,怎样到达?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329.jpg
于是行走,把自己的孤独彻底投放无尽的荒原。
就是一个人,就是天地。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531.jpg
再登高,再望远,再铭志。
指向没有尽处,如我的旅行。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620.jpg
回到工地处,我们好好的睡了一觉,没有压力的睡眠很熟。
起来后,顺势洗了衣服。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833.jpg
闭合的彩钢房围成一个四合院,在荒原上可以抗8级大风。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1932.jpg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房间。
我和丕健惬意而随意的居住,那种感觉是我们整个行程里所没有的。
http://www.photofans.cn/uploads2009/10/userid186256time20091006032134.jpg
然后就和工地上的工友混饭吃。
居然有女性。对我们也很热情。
他们的待遇很高。如果是大学生,在一年转正后,基本上能拿到7,8千的工资。
比我这十几年工龄的老同志要高4倍呢。
不过也确实辛苦,在这样的荒漠里要1个月休假几天。
我用随身携带的地图反复计划,最终决定走荒弃的老线路。
工友们知道我们的决定后,还是劝了半天,
看到我们很坚决,于是就给我们准备了很多馒头和咸鸡蛋。
那三个女同志细心的塞给我们一桶水。
我依稀记得她们的样子,眼神的清秀却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