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下,复活了的小村

标签: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开元古村落生态复活环境故乡 |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
会稽山下,复活了的小村
台门里面有许多房子,天井里永远弥漫着牛粪与稻草的气息,是那种暖暖的,挥之不去的气息。那种气息是深刻植入我的记忆中的,多年后我再访故乡,又闻到的那种气息,一下子,眼泪就滚落下来。
前几天又访绍兴,但这一次是考察一个文化项目,下榻的地方在靠近大禹陵的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内,那里有一个度假村,是由古村落改建而成的。它的名字就叫“大禹·开元”。
它是开元酒店集团投资管理的极具江南水乡民居风格的主题文化酒店。开元酒店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高星级连锁酒店集团。这个古村落原为大禹姒姓家族后裔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4000余年,我姓沈,在绍兴也算大姓了,但沈姓就是从姒姓分出来的。在村里还有一个姒姓研究会,在一座很小的房子里,门关着。
这个项目占地44500平方米,酒店整体建筑群以独栋的松散形式沿河展开,整体规划着眼于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白墙墨瓦的明清建筑为主体,小桥流水穿插其中,祠堂、戏台、天井、古街、石巷等景致相映成趣。独特的古村落气质,近乎极致的装修设计,加上大隐于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酒店保留了很多神秘感。
大禹陵是明清以来各级官员每年要祭拜的所在,官员祭禹时,都是先乘船到这个村里。上岸后整肃衣冠,列队到禹陵祭拜。据说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以及“太平盛世”南下巡游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是在这里上岸的,因此村里的码头称之为官河埠头。
现在,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及耕作的村民都搬走了,牲口也迁走了,小村子的街道、桥、河埠头以及老房子被保留下来,百年老树盛开着新花,还有荷花,在褐釉大缸里出落得格外妩媚。经过一番修旧如旧的改造,小村复原了一百年前的生态,花木郁郁葱葱,黄蜂飞舞,宁静得让人欲梦欲仙。
这里有禹裔馆,是纪念大禹的博物馆。还有一座牌坊,当地叫“宅牌轩楼”,上面刻有“遗风犹存”四个字,对联:山存圣庙,禹王寝卧稽峰里;村旁清流,后裔耕耘鉴水边。意思是说:大禹的陵庙位于会稽山麓,禹陵村就在旁边,大禹的后代世世代代在这守陵、耕耘。
檐廊似乎是新建的吧,一条飘檐伸向远方,廊的一边与房屋相依,一边有柱的走廊,称为檐廊。还有有五座桥,分别为梅梁桥、念祖桥、姒家桥、庙下桥、望陵桥。小街上还有一门茶馆,一个酒家,在酒家里我吃到了久违的霉菜股,菜杆表面泛着绿色的霉花,似西周铜鼎的绿锈。别人嫌臭,我吃得头也不抬,真是大大过瘾。
村里的一百幢房子 依然是粉墙黛瓦的格局,跟我印象中的绍兴民居一模一样,它们现在成了设施现代化的客栈,每人或每户一间,门扣上用的是挂锁。有的还是两层楼的,套房。我住的一间比较小,好在有后门,推门一看,是个不大的后花园,一只喜鹊喳地一声飞入树林中,不见了。
古村落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如果原住民的利益得到保证的话,我觉得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