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会馆——上海近代航运业的大本营

标签:
商船会馆沙船业航运中心清代康熙乾隆文保单位南外滩文化 |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
商船会馆——上海近代航运业的大本营
(现在的会馆建筑,一片凄凉,你能想象曾经是一个航运业大亨聚集的行业会馆吗?)
会馆码头街得名,也许就因为商船会馆的所在。大家知道,进入清代以后,上海的发达,与沙船业的兴盛有关,沙船是一种平底船,适宜于在黄浦江、苏州河等较浅的河道内航行,沙船是当时主要的航运工具,往返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货物贸易,都由沙船完成。由此,沙船业成为上海的经济支柱之一,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上海、崇明沙船商就选中城外这块荒地,建起了这个会馆,作用就是协调业内的议价、定价、运量、航线与纠纷等。到了乾隆、嘉庆两朝还有所扩建。到了清末,会馆占地达到20亩,内有双合式大殿,殿前是两层楼戏台,左右两侧是看戏的楼厢,殿后有议事大厅,茶室。戏台前还置有大钟、大鼎、可说美轮美奂,气势恢宏。商船会馆在上海当年248座会馆中是面积最大,建筑格局与型制最为豪奢的会馆建筑。
据老上海说,直到建国后的1954年才停止了功能,这幢老建筑后被一些公司与民居占用。
直至十几年前,商船会馆还被五家小工厂包围,它们是华江五金厂、朝阳五金厂、蓬莱食品厂等,会馆内部则是一家童装厂。1987年,商船会馆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家小工厂就倒闭或迁移了,但接着又住进了外来民工,今天还有好几户外来民工在这里留守。
昨天我再次走近它时,差不多已成一片废墟,也没看到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会馆内的正殿,顶上的瓦片看得出是不久前铺上去的.)
我还知道,它应该有更大的面积,几十年里,它不断被侵蚀,分化,毁圯,在中山南路的三山会馆,设有一个会馆博物馆,在那里我看到了商船会馆的模型,它是一个有正殿与配屋以及花园的建筑群落,现在只剩下主体建筑了,而且是很可怜的两幢破烂房子,我担心在某个风雨大作的夜晚,它会一下子趴下,成为一片碎砖破瓦。
十多年前我从黄浦市文化局那里得知,商船会馆的一部分被某施工单位拆了,文保单位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去,抢救出一些梁柱和雕花门窗,现在被保存在库房里。
(从侧面看的建筑群体,大体上还保持着清代建筑的气派)
在好几次区政协会议上,有人呼吁政府修复商船会馆,但迟迟没有明确答复。在世博会前,这一片地还被划入动拆范围。幸好周边的民居都拆了,它在风雨飘摇中留了下来。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颇让政府为难的事。
政府某官员曾对我说过,黄浦区是寸金地,南外滩也是黄浦区的下一个大动作,规划之中的这片地,要建起六幢超高层、相互串联起来的写字楼,还有一片新天地性质的商业与娱乐场所,在这片地里留着商船会馆这个市级钉子户,比较烦。他的意思是搬家,眼不见为净,不要给南外滩改造的宏大规划挡道。不过,市级文物单位若要动迁必须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不是区政府说动就能动的。
在一次会议上,上海博物馆地面文物处处长谭玉峰认为必须原地保护。区领导虽然大度地点点头,但也有人一直对他翻白眼。
(墙体上的雕刻也相当精细啊,有乾隆年间工艺的基本特征)
初步的设想是,修复商船会馆现在的主体建筑,并参照上海县志上的图像,在它周边修复被拆掉的建筑,使它成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有可能的话,使它成为上海航运博物馆。
我个人觉得在南外滩这一片新起的建筑中,有一个航运博物馆,倒是不错的设想。上海的繁荣离不开航运,上海要打造中国甚至世界的航运中心,也应该寻根溯源,确定身份,从会馆的历史中寻找商业智慧与文化背景。
若从城市生态来说,南外滩这片楼宇一旦起来后,也需要有一个透气的空间。商船会馆建筑群不会超过十米,那么它是可以让人透透气的。并且它与南浦大桥很近,也需要透个气。不然桥上的车辆下桥时,就像是直接冲进写字楼内一样可怕。
(从右侧看的建筑,真让人生出风烛残年的感觉)
现在我看到会馆内部残留的那部分砖木雕刻部分,得到了有限的保护,后殿大梁部分还看得出黑色的漆皮,会馆大殿前是两层楼戏台,梁枋上露出一角鎏金的双龙戏珠浮雕,顶部的八角形漆画藻井已被玻璃封住,大殿屋脊高耸巍峨,直指青天。从屋内传出一阵笑声,牌局正酣。在院子一边倾斜的墙体上,一块旧砖突然掉了下来,落在泥地上悄无声息,也很颓丧的样子。再从一片野草地放眼北望,金茂大厦与环球金融大厦似乎近在咫尺,三百多年的历史似乎就像一夜之间的梦呓。
(门匾上的字在文革时被砸烂了.)
(山墙上的雕刻)
(正门的模样,这是戏台,但飞檐都削掉了,一点神气也没有了。)
(屋檐下的斗拱与玻璃罩起来的雕刻额枋)
(屋檐下的雀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