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翅坊:台湾风味一家亲

标签:
台北风味京翅坊家客小吃老上海张玮玲陆康美食 |
分类: 非腐败吃喝 |
台湾风味一家亲
(金翅坊的店面)
乌鲁木齐南路靠近建国西路的拐角上原来有一家祖祖餐厅,与虹桥路那家祖祖餐厅遥相呼应,而且同样价廉物美,但三四年后不知何故突然停业了。所幸在旁边开了一家京翅坊,弥补了这一地区餐饮消费的缺口。京翅坊的名字听上去像是从皇城根来的,其实不然,它来自台北,总店开了十年有余,在台湾同胞口里很有美誉,据说娱乐圈里的大腕都差不多去过。台北京翅坊的菜点主要以台湾风味胜出,兼有客家风味,菜谱并不繁复,消费者在那里吃饭,一为风味所诱惑,二来是想看一眼经常光顾的那几位明星啦,那份惊喜无意中为餐馆聚集了人气。
昨天晚上陆康大师叫上我与继平兄、忠明兄一起前往京翅坊尝鲜,进入餐厅,就感到一股简约而不失奢华的气息扑面而来,餐厅或包房的墙面都是暖色调的,那是一种比玫瑰红更深一些的颜色,隔断空间的是老旧的镶有压花玻璃的门板或垂性感很强的纺织物,前者融入了老上海的城居元素,后者则柔化了建筑物本身的锐度,使得整个环境特别女性化,加上点缀在餐厅内的插花、壁灯、烛台和西洋老家具,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的家庭气息。
(金翅坊的环境追求一种老上海的奢华风格)
迎面款款走来总经理张玮玲女士,一个举止端庄、衣着时尚、气质相当不错的知性美女,握手,寒暄。得知她来自台北,台北京翅坊就是她一手打理的,现在她越过海峡来到上海,开始她的“美食双城记”。
入座后,张总坦率地告诉我,在上海经营饭店,比台北难多了。台湾的消费者对餐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出品不出大问题就可以了。而在上海,消费者对出品的要求更高,也因为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会,未来的纽约,餐饮业发达,食材丰富,厨艺高超,烹饪流派众多,那么京翅坊在上海,就面临诸多挑战。此外,消费者对环境也相当挑剔,所以她就在这里刻意营造一种老上海富贵人家的情调。最后,她认为上海人还特别讲究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他希望跟你老板交朋友,在他的朋友面前,他会觉得很有面子。那么每档客人来,我都得亲自接待,与他们拉拉家常,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关系。”
曾经在传媒业工作打拼过数年的张女士,应该有高超的关公能力吧,所以尽管在她的言语里透露出些许抱怨,而回头客与日俱增让她感到无比欣慰。
(张玮玲总经理是传媒业出身的)
多次在这里尝鲜的陆大师凭印象点了几道招牌菜。京翅坊嘛,鱼翅就不能少啦。我看菜谱上专列一页介绍鱼翅,比如金箔御膳金翅、极品皇汤翅、双顶勾干捞翅、京玉排翅、招牌鸡翅煲等,我们点了招牌鸡翅煲,从直观上判断,它也许最最实惠。
据张总介绍,他们对原材料的选择是相当严苛的,不少食材都从源头上就把关了,比如鱼翅,选用大西洋来的上乘海虎翅浸发,然后用从东北采购来的“爬山鸡”和金华腿一起文火吊汤,从而保证鱼翅的美味与营养。
京翅坊的蔬菜全部用有机、绿色的产品,海产品空运而来,相当新鲜,食用油只用一次,回锅油坚决弃用。“我希望客人在这里吃得健康、卫生、营养、美味。这也许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经营理念吧。”张总和谦地说。
果然不同凡响,招牌鸡翅煲装在黑色的精陶煲内上桌,突突地冒着热气,配以香菜和豆芽,味道相当纯正。跟上一把小瓷壶,可以调味,但那是来自意大利发酵十多年才装瓶的红酒醋,不是一般的配制红醋。煲内以整块鱼翅为原料,深深吸收了爬山鸡、金腿等味道,而鱼翅本身糯而不软有筋骨。
(美极粉丝海虾煲)
京翅坊有高档的鱼翅、燕窝、鲍鱼、鹅肝,也有相当普罗的菜点,那天我们特意“普罗”了一下,上来一道XO酱局生菜,装在黑铁煲里,充满了镬气。那是用有机蔬菜做的,吃口果然鲜香爽口,酱料也是京翅坊自家配制的,特别入味。虾米上汤广东丝瓜,广东馆子里经常有,但京翅坊的这道家常菜做得别有一功,滚刀块的丝瓜成形而不塌,虾米的鲜香味深入到丝瓜纤维中,嵌上健脾的红枣,高汤煨得入味,汤色淡绿而乳化,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入口酥软香甜。
还有一道汤更家常了,食材就是老百姓家里常备的番茄,再加些西兰花和金针菇,但做法却不马虎,用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将番茄和西兰花稍煎一下,加入高汤和金针菇一起慢煮,直到番茄差不多烂了才出锅,据说这样才能使具有抗癌作用的茄红素充分析出。这道菜的搭配科学合理,特别养生,清淡鲜香,有浓浓的农家风味。
(乌鱼子与萝卜片、苹果片一起吃味道相当丰富)
既然京翅坊有台北的血统,我们当然想尝尝宝岛风味啦。我在菜谱里看到不少台湾风味和客家风味,点了几道一尝,有点陌生的亲切感。
一道客家小炒,用了牛肉丝和鲜香菇丝,再加了青椒、金针菇等,浓油赤酱的风格,滋味浓郁。迷迭香炒鲜菇也是同样的风格,不过用了来自意大利的迷迭香和月桂叶,风味中就有一丝洋味,再细品,还有点水果的酸香味,原来厨师在菜中淋了几滴珍贵的红酒醋啊。
豆豉煎蚵,也很有客家风味,蚵煎仔是正宗的客家小炒,讲究蚵的新鲜与饱满,与番薯粉、鸡蛋液一起煎至两面黄,味道独特而鲜香迷人,我多次品尝,百吃不厌。而京翅坊的这道小炒,加了豆豉,味道更重,好在蚵粒饱满,含了一汤鲜汤,一咬即破,送进口里大嚼,真是欲罢不能啊。
乌鱼子也是一道极具台湾风味的下酒菜。乌鱼是一种较大型海鱼,每年冬季游到台湾海峡产卵。鱼汛中被打捞上来后,渔民们就剔出鱼子稍盐一下晒干,呈半透明状,供应上市。饭店采购来后,先要软化它,但又不能太软,以至失形,然后两面煎熟,切三角形小块,配上萝卜片和苹果片一起上桌,一片萝卜一片苹果夹了一块鱼子吃。咸的鱼子在萝卜、苹果的中和下,味道就变得相当丰富了。还有一道下酒菜叫落地丁香。我不知其中的奥妙,就点了,上桌一看,原来就是小鱼干炸花生米!
小酌接近结束了,张总送来一小碟台湾香肠,一定要我们品尝。这小碟台湾香肠只有三根,不同之处在于配了一小堆大蒜片。据说香肠与蒜片同嚼,口感甚佳。
(朴素的食材,精心的制作)
京翅坊的饭粥也很有台湾风味,比如台湾同胞须臾不可或缺的卤肉饭,放在小竹笼内蒸熟,晶莹透剔地上桌,卤好的肉碎加上蔬菜,还有卤汁,使味蕾充满了愉悦感。据说一碗正宗的卤肉饭做起来并不简单,米饭要又香又韧,卤肉要多汁,肥美而不油腻,再加上鲜脆可口的腌制酱菜。要做出这么好吃的卤肉饭,关键就在于肉要先汆去腥味,再卤得入味,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会使卤肉饭的口味打折扣。记得香港美食家蔡澜说过:风味独特的卤肉饭,全世界只有台湾人会做。
还有一道粥也值得一尝,那就是白果清粥,其实就是有白果的“开花粥”配上可心的小菜,可将口腔中呈味物质一扫而净。
一顿饭吃下来,觉得台北风味与上海浓油赤酱的本帮风格并无大的区别。台湾从客家菜中汲取营养,吸收了原住民的风味,再主动接纳西餐的食材和理念,所以总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在汤羹里。想想也是,上海与台北地理位置并不遥远嘛,两城之间的往来也是很频繁的,一家亲的感觉就格外明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