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五 、编后漫笔集粹
这部分是我为《中小学数学》(高中版)写的“编后漫笔”。这些短文本来也可以按课程、教材、心理、教法等进行分类,但考虑到这组文章具有“随笔”性质,大都是在审阅稿件时受到启发,作为“有感而发”的即时作品,以“流水账”的方式呈现也是有道理的,所以就采取“偷懒”的做法,把
2008——2015
年的所有“编后漫笔”逐篇按时序罗列。
下面再说点题外话,主要说说对数学教育这门学科的粗浅认识。我觉得,数学教育的学科定位一定要强调它的跨学科特征,这一点从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所列的研究课题中可见一斑;同时要强调它的实践品格,某种意义上,数学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这样,对于一个数学教育研究者的要求也就具有“综合性”,既有认知结构的综合性要求,也有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
数学教育应强调它的数学学科背景,数学教育研究者的数学水平必须过硬,这就像“教好数学的前提是自己先学好数学”的道理一样,否则就不能建立起对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力量的敏感性。从一般教育、心理理论泛泛而谈的“数学教育理论”没有多大价值。
如果我们聚焦于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数学课堂,那么“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表达能力”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具备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育人资源,为学生设计合情合理的数学学习进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要在使学生学会抽象数学对象,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构建研究的路径,找到研究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以及在已有基础上发展新知等方面“有招”。
我觉得,归根结蒂,数学教育研究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数学的学科思想问题,二是学生的思维规律、认知特点问题,而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作支撑。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研究,可以肯定地说,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数学本科+数学教育硕士+教育心理学博士”的学习历程以及十年中学数学教师的经历。
源于对数学教育科学的敬畏之心,感觉自己对她的了解非常有限,谨以《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为名,作为我为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所尽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