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关晓东
世界和社会唯一不变的法则还是不断地变化本身,企业和人也要同样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其冲击波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企业、市场、人的观念及行为方式,国际化浪潮将以其势不可挡的冲击力迅速渗透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不管每个人愿不愿意都将会如此。人力资源管理界将要如何以优化的心态面对这股潮流的洗礼?我们准备好了吗?
人力资源工作者的优化。
人力资源工作者的组织结构要优化。依照国际化的观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已经远不是过去传统社会的人事工作者用传统的方式都能做好的,只有那些知识面很宽、精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具备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通晓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和市场运作及深度领悟世界贸易组织对行业、企业、市场等要素如何产生影响力的人才,才有条件做好世界贸易组织氛围和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组织结构到每一个个体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都需要进一步去快速优化。
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要优化。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自己要超前学习,提前掌握关于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对行业与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深层领悟企业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环境下面对挑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方式的优化。
人才观念需要深刻更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氛围和环境下,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缺陷的人才如何用等观念性的问题已显著增加。用过去的标准衡量不能算人才的人在其他企业很有可能就找到用武之地;而过去被称为人才的人很有可能发挥不了预期的作用。
人才的工作方式要优化。随着网络技术、办公信息化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信息载体为办公手段的现象将会越来越频繁,竞争机制的作用和智力的较量已经延伸到八小时工作之外,工作人员的时间已经难以局限于上班时间内的按部就班,工作的定义不仅仅是到单位报到,休闲娱乐和午餐休息时的智力劳动可能具有一般意义上班时间的工作效率。因此,工作时间有弹性,工作岗位有定位(职责范围量化确定),但工作场所可能无定置,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主要是实行有计划的目标管理,重在衡量其工作成果,而不拘泥于其工作形式。
人力资源来源结构和素质的优化。人理资源的开发要集中于各类院校的毕业生、同行业企业的人才(“挖墙脚”或吸引人才跳槽)、国外人力资源的引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挖潜等四个方面,而且前三种的比例将日益频繁,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挖潜将以人才技能培训为主。人力资源来源的宽泛性,引发人才的素质提高机会增多,具备吸引力、动力、实力等优势的企业,其人才素质也将会大幅度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来源、人才素质、人才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变化,而且是往增加难度的方向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适应而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效果,导致人才的大量人才流失。为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呈现细致性、动态性、超前性、全面性、社会性的特征。人的工作必须与人才的组织、岗位相结合;与其上级领导相结合;必须未雨绸缪、掌握人才思想状况、控制人才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有序流动;企业薪资、福利待遇要进行社会性行业横向比较;日常观察与定期考评要相结合。
人才流动的双向咨询要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性的接收人才时,咨询工作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社会性开发的工作重点;同时,企业内部人员流向社会的流动性增强,离职动机、意向调查、咨询工作的质量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之一。
人才招聘和使用的准确性。对人才监控的科学性、对人才考评的激励性已成为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人才招聘、使用、监控、考评、激励更趋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