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闲着,整理以前的书信,无意中,看到01—03年俺参加河北当代文学院文学大专班函授的8封诗歌作业批改回信。于是,一张张打开,逐一重新品读起来。我的八次作业,共得到四位老师的批改指导,其中批改得最多的,最细致的,是胡新海老师(共5次),因此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他三次分别是另三位老师批改的)。
其实,胡新海是谁?我并不知道,他在诗歌(文学)造诣上有何成就,我也不得而知。但从他对我的诗歌作业的批改中,我可以感受得到,他具有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待人友善,温厚。
能担当文学院老师的,一定有些来头。我虽然孤陋寡闻,但对于诗歌界的名人、先锋之士,还是大体知晓的。只是胡老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一无所知,因为局限于当时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这问题也就搁置在了我的心底。
都道,“无巧不成书”,“因缘际会”,翻看着那些有些皱折的信纸,“胡新海”这三个字,又一次触动了我的感官神经。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打开电脑,进入百度搜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宝贵的线索——“全国著名诗词作家,《你那里下雪了吗》的歌词作者胡新海”。这就是给过我许多建议和指导的胡老师吗?是的。结果让人有些惊喜、意外,但又是在情理之中。
“你对诗歌语言的运用已较为成熟,诗的意象也很丰富,能带给人一种美感。”胡新海老师在第五次作业的回复里这样肯定我,但同时也提出了我诗歌表现中存在的问题“感情抒发得不够深刻”。最后的一次作业,给我的印象最深,在批复好作业后,胡新海老师敞开心扉,坦言“你的诗总给人感觉差一步就可有作为。但这一步也是不好走的,也有方向问题。”胡老师的话,直击中了我的心坎,其实,当年,我参加当代文学院的函授,已经具备了多年的诗歌创作经验,取得一些小成绩,基本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只是苦于无法得到指点,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
我不知道,我今天,是否走出了那一步,但我知道,我更成熟了。
我会记住你的,胡新海老师。听着您那首曾经传遍大江南北的《你那里下雪了吗》的歌曲,我的耳际仿佛拂过您最后的祝福,“愿你能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有信心!”谢谢!谢谢了!胡老师!也真诚地祝福您,生活美满,一切胜意!
附贴两次老师批改手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