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钓寒江》--人之善恶决定了科学成为双刃剑
(2017-02-13 10:30:18)
标签:
空钓寒江詹克明 |
《空钓寒江》是一篇关于科学与人类关系的亦文亦理的书,不知道应该归于科学类还是散文类,作者詹克明是一个文理兼通的科学智者,令人仰望的当代哲人。著有长篇科普散文《敬畏自然》,也是当今中国的核物理学家,1957年即进入北大化学系就读,但是读他的这本书完全看不出来他已是耄耋之年,奕奕风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动,其中每一篇文章都将科学与哲学思想贯通,在目前中国,似乎少见。
第一次阅读量子学派的选读版已被打动,深信作者一定是一个文理兼修之大能,带着好奇找到原著阅读,更是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正如作者文中所述,目前我们的科学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越来越分化,而这种分化所衍生的是人的专业知识面的日趋狭窄,当今,少有像作者这样的人了,热爱理科的学生大部分写不出流利优美的文章,而善于弄文的文科学生又完全不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学科的分化,不知道造就的是人才,还是废材呢?
作者通篇的论点无不是在阐述着一个道理,那就是科学原本没有对错,恰恰是人性本身的善恶两重性把科学技术变成了双刃剑。
以下为书摘:
- 每一位杰出的人物的死亡都是一件独特“文物”的毁灭,有些“文物”也许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仅存的一件孤品。更有一些伟大的学者、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去世无异于大火焚毁了一座藏常有大量孤本、善本、宋版书的图书,这种“火灾”的发生既无法阻止、也无法救助。人们只能像公元前47年的古埃及人那样,站在港湾的船上无助地看着亚历山大图书馆腾起的火焰。超越了“霍姆斯马车”原则的先进大脑让人类损失了多少比钻石还要宝贵的智慧啊!
- 对于现代人而言,很多人在一生之中只找到1/2个感性“自我”,缺失另外1/2个理性“自我”,而且任由感性泛滥,不加节制,所以那么多人沉溺在情绪化社会里不能自拔,感性和理性两者合一,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 如同一个远途的挑担送粮人,他担子里的粮食,一部分是路上自耗的口粮,剩下的才是它实际上运送的粮食。随着路程的延长,自耗的比例越来越大。当他的粮食全部用于自耗则达到了他的最大行程,同时挑夫也就无粮可送了。等到我们几乎用人生的全部有效时间去应付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深的科学知识时,人类的聪明智慧就已发展到顶了。
- 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精”与“傻”的巨大反差与绝对分化。个人越是“精一化”,社会的交互依赖性越是增强,变得更加谁也离不开谁。如同点阵结构的晶体,每一个原子的配位数都是12,与这12个原子形成最为密切的联系。
- 许多杰出的学者,随着时间的延展,在他们的大脑中必然会有越聚越多的积累,辉煌的晚年正是他们处在最佳思维状态时期:有着最开阔的视野,最丰富的信息储存,最深刻的阅历,最成熟的思考,最强的综合能力,以及最艰深的学术体系构筑。
- 探究情结源自于宇宙神秘性的召唤,而其中最根本的神秘性就体现在人们对彼岸的终极追问。心存彼岸是人类有别于其他一切高级生灵的重要标志,也是成就人类文明的初始动因与永恒动力。最能体现早期人类彼岸情结的是原始宗教,原始部族的先民们一直生活在荒蛮的大自然与浓烈的彼岸氛围之中。这原始宗教正是发轫一切科学、艺术、医学、舞蹈、音乐、绘画、史诗、戏剧之鼻祖,它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狩猎、生育、疾病、死亡、战争、灾害、农耕收获、畜牧繁殖等活动均息息相关。
-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必须同时具备“自主生长”与“自我保护”两种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其生存当各怀绝技,互利互惠。
- 为什么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一个雄才大略、创立霸业的政治枭雄出自名都大埠、文化发达繁盛之地,而是大多生于穷乡僻壤的清山秀水之中。大概这些远离教化之地尚能保存点强盛的野性与未曾磨灭的个性,草莽——这才是诞生英雄豪杰的真正沃土!
- 我们的头脑中只能贮存“知”,不能容纳“非知”。不论是“已知”还是“未知”都属于不同程度的“知”。一个人处于绝对黑暗中,对周围完全无知,他不知“有什么”,也就不存在“看不见什么”具体东西的问题,这是一种“非知”状态。只有当他触到某一物件才产生“看不见什么”的问题,它属于未知状态。
-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不光对我们展示了精深的至理,还为我们规定了严格的戒律。“求是”与“求不”的对称思维如同相辅相成的两个轮子,“运思如转轴”,配置了双轮的车子显然比“独轮车”更好驾驭,也更加稳健,运掉自如。有此思维,会使我们既善于进取,又胸怀戒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过于纯粹,容不得任何杂异存在,这样的体系在形态转换时极可能出现滞后“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常可化险为夷。
- 岩画,一本敞开的天书、地书、人书,它比世界上任何一部书都要博大、深奥、隽永。对这部全人类的大同书",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却会让我们终生解读,终身受益。
-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真正具有最广泛影响、最重大作用的伟大发明与发现,往往是无名的。谈到核能,谁都不会忘记当年是费米在足球场看台下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但是迄今作为人类真正重要的能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煤和石油又是谁发现的?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最伟大的发现无名。千年煤炭发现尚且如此,更遑论万年弓矢!
后一篇:从《朗读者》节目更懂众生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