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去了张北草原,那个一年以来,已经一次次被朋友说起的美丽的地方,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在网上看到相关的介绍,无论图片还是关于文字总是令人心生向往,“草原天路”“中国66号公路”所有的称谓都那么美好......
前一天晚上,专门去超市采购了大量的吃喝物件,因为朋友说草原天路上的所有吃的都是与羊有关的东西,我们一定吃不惯,所以第二天一大早,载着满满的各种吃喝上路,感觉颇有当年春游的味道,这样的出游自然是我喜欢的,管它前路如何,先饱了口福再说。
一路向北,渐渐的可以看到八达岭的长城了,朋友说,当年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打进关内的,看着高山上的长城,令人感叹我们的先辈之伟大,从秦朝嬴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就开始修筑的长城,一代代修下来,已经绵延了万里,望着绵延不断的燕山,看着蜿蜒的长城,我的内心激荡不已,我们的先辈为了抵御外侵,付出的努力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能够开创如此壮举的秦朝,令人感慨赢政的胸怀韬略,能有如此壮举的人也注定是历史的伟人,一个国家的兴旺需要未雨绸缪的领袖,一个民族的安居乐业更需要领袖的高瞻远瞩,看长城,不是去数每一段有多少的砖,不是去站在制高点看那远山的风光,而是要去体会长城的巍峨和雄伟,体会修建长城的人的那一份良苦的用心。远远的看着长城,我仿佛听到了几千年来长城内外的厮杀和号角,这里不知道埋葬了多少生灵,这里不知道留下了多少生死存亡的故事,无论是保家护国,还是攻城略地,每一段历史都是用鲜血写就。
今天我们出关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轻松的穿过了燕山,高速公路已经让天堑变通途,可是看着这些山,我依然可以想见当年关外的铁骑兵需要有怎样的理想和耐力才能够攻破一道道关口,看成吉思汗的历史,好奇是怎样的勇气让这个男人竟然可以骑着草原上的马一步步闯进关内?从此,草原只是他的版图上的一部分,而更辽阔的平原才是他要统领的疆土。燕山依旧,却见证了一代代历史的传奇;燕山静默,却看惯时代的风云变迁。
我们的车很快就穿过了燕山,树木渐渐的变得低矮,高速两旁开始出现大片大片的草地,朋友说,这就算是当年的塞外了,这让我吃惊不小,塞外不是在很遥远的地方吗?这里怎么看都是青山绿水啊,渐渐的往前行,突然看到了路边的第一个巨大的风车,惊喜还未退去,就不断的有一个个风车映入眼帘,海拔1400—2100米的张北草原,横亘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突兀隆起的地形使得大陆性季风在这里抬升很快,形成强劲的气流。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环境,也造就了张北独特的风能资源。据说这里有句俗话叫“坝上一场风,从春吹到冬”,听得人都感觉嗖嗖的。再往前走,居然在炎炎夏日看到大片盛开的油菜花,这样时节的油菜花,完全应了青海油菜花的节奏。终于经过一段艰难的堵车,从野狐岭下高速,开进所谓的“草原天路”,瞬间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两车道的马路蜿蜒盘旋,路两旁是看不到尽头的绿草如茵,不断的有一个个蒙古包映入眼帘,牧民的烧烤飘来袅袅炊烟和肉香,近处,游客如织;远处,风车、蓝天、绿草,车一直往里开去,行人渐少,剩下的只有景致,很可惜许多地方景色虽好,却因为道路狭窄无法停车而错过,车上放着朴树的《平凡之路》,和着眼前是绵延不断的美景,令人沉醉。
一路欣赏一路行,从张北县离开草原天路,进入县域公路,新修的公路路况良好,路两旁偶尔可见的村舍却让人感觉很是凄凉,低矮破败的房屋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是距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地方,一马平川为何如此贫穷,此刻不过是下午四点的光景,抬头望去却看到似乎傍晚的感觉,风很大,偶尔看到的放羊倌脸色黝黑,穿的也很厚,隔着车窗,终于在一点点的看见里明白,此地气候并不宜人,风大,所有农作物能够成活的寥寥,大概最多的是低矮的土豆和大白菜,而牧民们赖以生存的最多的也就是放羊,所以路边可见不是夏季茂盛的累累果实,而是一片低矮的绿色。少有的农作物也一定是在三面有绿树的防护林中间生长,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暮色将至的凄美,浑然忘了我们早上还在最繁华的大都市北京。时空的变换,再一次让我深深的感到所谓塞外生活的艰难,今天尚且如此,也就不难想象,为何历朝历代的故事里都要有抵御蛮夷的篇章,他们只能突破,不去寻找生的出路,那么更多的时候,大概只有死会在不远处等待。
归途,下起了罕见的暴雨,我们便始终在雨中瑀瑀前行,雨刮器已经失去了作用,漫长的路似乎没有尽头,闪电一次次划破长空,让人惊叹那种绚丽之美,我们在一日里行走近600公里,穿越两个季节,看到两种生活状态,不能不让人感慨今天交通的发达。归来,已是华灯照耀,美丽的京城就算是大雨也依旧人声鼎沸,吃饭依旧需要排队等待,一片繁华让人恍惚了几个小时前的经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