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流传于中国西南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以打击铜鼓而舞为特征。铜鼓舞是中国最古老的舞种之一。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我拍摄的这组图片为贵州丹寨石桥村在举行苗族“七月半”文化节期间当地群众跳舞的场面。
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据说此鼓点是受山林中啄木鸟“笃笃”啄木声的启发而编成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和迎客者在路边两旁,拍手欢舞,迎客人进寨。其他还有表现“获猎归来”“儿童放鸭”“捞虾”“捉蟹”,以及“吃牯脏”中表演的祭祀性“刀舞”等,都有不同的鼓点读法和苗语鼓词。

▲02
苗族铜鼓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融合体育、舞蹈、音乐、艺术和服饰文化等于一体,对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通过分析苗族铜鼓舞的表演形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参与形式,论述苗族铜鼓舞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及在推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等重要作用。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