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高傲的精英们低下了头

标签:
咨询公司精英梳理战略项目远景描绘杂谈 |
分类: 管理 |
连载:书稿《我是谁?》第一部
十四、高傲的精英们低下了头
WW企业并不复杂,他有一个主业,一个尚在培育阶段的辅业。主业是做电子原配件的,辅业是一家高科技的产品,主打产品还在试用阶段。
一进入WW企业,项目小组就听见了很多声音,都是冲着这个咨询项目来的。有些元老级的人物说:“人都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就贴上一个标签就给定了性呢!这不是把人看死了吗?!”有些高层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做的好好的企业,在行业内排行都是名列前茅,找什么咨询公司,有这个必要吗?!有的担心咨询公司能否做好,据说绝大多数的咨询公司都是会说不会做的,国内一些企业甚至是大企业不是很多都死在咨询公司的手上?!
面对蜚声此起彼伏,更有一些桀骜不驯之主给咨询公司出了很多难题,程力量火了,召开集团副总监级以上人员开会,会上程力量郑重地宣布:“大家都听好了:从今天起,我们企业来了一批老师,老师就是老师,老师的话就是要听!不管老师说什么,让我们怎么做,我们都要不折不扣的去做,只有做好、做好、做得更好!不得有任何疑问!”古迪听到这里,心里直打小鼓:这个程力量,怎么军阀作风!这种强硬的方法会把事情搞坏的!
突然,程力量话锋一转:“不让你们提意见,不是永远也不准提。什么时候提呢?那就是当你们跟着老师们学会了之后,你们能够理解并融会贯通了,能跟老师们对话了,你们就有权利提意见了,那时候,老师们会听你们的,因为企业毕竟是我们在做的,我们最懂得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了!”
古迪由衷的笑了:“这个程力量,就是不一样!总是让你出其不意。”她对这个项目第一次有了信心,而且是信心百倍!
程力量的话无疑给这些军中将领们以沉重的影响,大家都低头沉思,不再有声音。有几个看起来在摩拳擦掌,很有与你们咨询老师较量一番的干劲!但是,大家都不再为难项目小组的成员,转而以非常尊敬的态度参与到项目中来。
但是,项目进行的第一个回合,又出了问题。项目小组的首席执行官古迪老师提出,要帮助企业首先梳理一下战略。高层们又炸了锅:“什么?梳理战略?我们这么大的企业,没有战略能走到现在?还要等着你们咨询公司来帮助我们?!”
古迪老师提问:“那你们说说看,你们的战略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半天,各说各话,古迪老师不做结论,又问:“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又是一阵乱七八糟,莫衷一是。有说是技术的;有说是企业文化的;有说是市场的;有说是管理的……古迪老师又发问:“你们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这下,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技术研发!”
最后,古迪老师说道:“你们看看,战略是什么?战略是统一大家的思想,让大家都能够把近期、远期的事情理理清,想透彻,把存在的困难想的多一些,把现有的资源盘点好,然后,大家才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现在你们想的、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怎么才能够把有限的资源利用的好呢?”
这群智商绝对高的精英们把高傲的头低下了,一声不响。古迪老师趁热说:“做战略咨询,不是我们的长项,我们的专业是人力资源,可是,企业往往没等想好就做事情,做不好再从头来,这样是一种恶性循环哪!一个好的企业,一定很清楚自己站在哪里,去向何方;我有什么,我没有什么,我得怎么做才能够走到我要去的地方,这是必须要的呀!我们也只好勉为其难要与大家一起做这个必须要做的功课!”
这群智商绝对高的精英们把高傲的头低下了,一声不响。古迪老师趁热说:“做战略咨询,不是我们的长项,我们的专业是人力资源,可是,企业往往没等想好就做事情,做不好再从头来,这样是一种恶性循环!一个好的企业,一定要很清楚自己站在哪里,去向何方;我有什么,我没有什么,我得怎么做才能够走到我要去的地方。我们只好勉为其难,大家一起做这个必须要做的功课——帮助企业把自己的战略理理清楚!”
十六、纠结中的决策者
陆逸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中,觉得自己日子混的不错,那天,与贝斯、韵成一起喝茶聊天,被刺痛了一下,回去很是郁闷。郁闷归郁闷,很多事情仍然想不明白,脑袋里晕晕乎乎的。
一天,上班之后,老板王切尼把自己叫到办公室,郑重地说:“广州的项目最近出了问题,需要一位高层去那里做些工作,主要是把情况摸摸清楚,并暂时管一管那边的事务。”陆逸不太搞得懂,想问问,王切尼却挥挥手说:“你就过去大胆干吧,有什么情况不是有我呢吗?!”
临走之前,他找到贝斯述说了情况,问贝斯我该怎么办?贝斯想了想,了解了一下基本情况,分析说:“估计那边的项目是进行不下去了,你先去搞搞清楚。后面的事情我们再联系。”
半个月之后,陆逸又来找贝斯,说:“那边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公司收购这个项目的时候,双方有约,后来投资额一再的加,却没有绩效。再投,公司已经不愿意了,可不投,那边的头儿就不干了要走人。老板让我过去就是要我先顶一顶。但是,我也顶不了多久啊,现在,头儿已经离开了,其他的人都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我也不知道。”
贝斯详细的询问了关于走掉了的那个头儿的信息,分析得出他的潜能所在:是很好的具有战略思维的人,关注长期发展,但是经常忽略现阶段执行的必要条件。想当初,一定是陆逸的老板看好了他的远景描绘与其个人魅力。因长期战略需要资源支撑,包括资金和人力资源。这些都不具备,因此该项目就这样流产了!
听了贝斯的分析,陆逸很佩服,遂说:“我们老板还投资了另外的两个项目呢,运作的都不好,投资额都打了水漂收不回来了!”根据分析,贝斯知道了另外两个项目负责人的思维类型及其潜能所在,巧的是同属一种类型:很有想法,不甘寂寞,且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贝斯明白了,陆逸的老板王切尼被能说会道的人忽悠了。
当贝斯详细地分析了王切尼三个项目投资都失败了的原因是因为项目团队的人不对路,陆逸很着急,他决心说服他的老板把贝斯他们公司引荐给他的老板,让其在今后的投资中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见到王切尼那天,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王切尼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早年在国企做过中层管理着,后来决定独立创业。因其社会关系资源比较丰厚,创业的过程还算顺利,有了自己目前的IT经营团队(后简称FF企业)。赚了钱之后,他就很想做甩手掌柜,让他的团队自己发展,就像他的现有团队一样。谁知道一上路就连连失手。此刻的他,正是百般纠结,不知今后的路通向何方?
当天,贝斯请古迪老师加入了与王切尼的交谈。坐在三楼的露台茶室里,阳光倾射在阳光房顶,暖暖的很舒适。切入的话题自然是他投资的三个项目,听到咨询老师细致入微的分析导入,王切尼知道是选错了人,他认为选择的项目是没有问题的。可事已至此,怎么办呢?咨询老师给出的建议是:把三个项目舍掉,全心全意的把现有的业务做好。
王切尼不甘心放弃,毕竟已经投入了那么多的钱,也不相信只有一个业务企业就能够不断地发展。可不听咨询老师的建议,自己又一筹莫展。正纠结中,陆逸插进来说:“王总,要么先让咨询公司帮我们把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现状诊断一下,这个费用也不高,我们先磨合磨合找找感觉如何?”王总觉得这个建议比较好,遂采纳了。
诊断的结果很出乎王切尼的预料,从三个方面进行的诊断结论是:团队——除了三个项目之外的现有团队组合度非常好,达到了360°,是最高的标准了;经营——企业的经营状况短期效益尚好,缺少长期的规划;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来看,现有的管理模式非常落后,不利于员工的成长。
王切尼感到了极度的震惊,自己用了多年的时间,才能够说对一个人了解了,可咨询老师就访谈了不到1个小时,就把每一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有点不太相信,但是,摆在面前的人力资源的诊断书让他不得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