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忠:探春的聪敏与糊涂

标签:
文化赵建忠探春的聪敏与糊涂今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贾探春虽系庶出,但却进入了金陵十二钗“正册”行列,而且名次还排在迎春、惜春、王熙凤、史湘云之前,足见其重要。读者从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描写,见到了她的聪敏干练。曹雪芹用一个“敏”字,精准地刻画出她的治家理财能力。 然而,贾探春的命运并不好,根据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她的结局应是远嫁。脂砚斋对此有评语:“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其实,这也只是批书人的一厢情愿。《红楼梦》昭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共同命运,贾家四姊妹的名字“元”“迎”“探”“惜”本就谐音“原应叹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论贾探春如何“除弊”,也挽救不了贾府衰败的命运。 在王熙凤不能胜任工作情况下,管理大观园的权力,暂时移交给了李纨、贾探春、薛宝钗。李纨是老好人,遇事装糊涂。薛宝钗客居贾府,作为外人不想冲在前面。唯有贾探春是贾府的人,具备揽事的条件,所以承担了主要责任。此人针对大观园的管理,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措施,但贾府是“一面吃紧,一面紧吃”,一年节省的四百两银子,还不够贾赦花八百两银子买个小妾的费用。对于偌大的贾府而言,这场大观园的内部改革,可谓杯水车薪。况且贾府的经济衰落,也不是某个人能解决的。 贾探春天生一副爽利性格,正如她的名字,探即探索,春代表着希望,意谓闯新路。从古至今,改革者因触动他人利益会受到攻击,别人姑且不论,连生母赵姨娘,都抵触女儿实行的“新政”。而那些因循守旧者、躺平者,不求进取反而不会被人指摘。因此,大观园改革失败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命中注定。从这个意义上讲,贾探春表面精明,实际上是个糊涂人。她看不清事态的走向,没弄清周围环境对自己“除弊”言行的掣肘。赵姨娘市侩粗俗,弟弟贾环猥琐,两位亲属不但帮不上忙还总拖后腿。贾探春在钩心斗角的贾府中,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谈何容易?借用当今的一句话,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曹雪芹写贾探春这个人物,运用了文学中常用的“香草美人”的隐喻手法。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意在言外,具有微言大义,如欧阳修针对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写下了“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借皇帝不识美人,比喻大臣的怀才见弃。刘鹗在《老残游记》的《自叙》中也写道:“《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曹雪芹在作品的开篇,就发出了“无材补天”的沉痛感慨,实际是采用了“借情言政”的表达方式。 贾探春这样一位想做事又能做事的人,命运却很凄惨,一腔热血空余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历史上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共同的遗憾。如何营造一个让想做事的人能顺利做事的健康机制,仍是今天亟待解决的一道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