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怀:苏东坡的金钱观
标签:
文化晏建怀苏东坡的金钱观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
苏东坡的金钱观 |
|
作者:晏建怀 |
检验一个人的人生观,最好先看他的金钱观。苏东坡仕宦一生,坎坷无数,却始终光风霁月,超然高蹈,如同云端漫步的仙人,这与他对金钱的态度不无关系。
苏东坡不看重金钱。他在《东坡志林》中说:“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好贼不打空转身,凡是日进斗金的商人,常有“孝敬”的仕宦,或者天降横财的暴发户,都是窃贼光顾的对象。苏东坡为人护葬,撰祭文、题墓碑、写志铭,哀悼之余,润笔颇丰。然苏东坡并不蓄资财。他曾说,“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对所得润笔、酬谢亦复如此。“散去”二字,尽现苏东坡视金钱的态度。而那窃贼,虽连续两夜光顾,也不得不空手而归。
苏东坡不但不看重金钱,还乐善好施。门生中,以李廌家境最差。李廌从小发奋,苦学不止,苏东坡曾赞扬他有“万人敌之才”。不过,李廌命途多舛,屡试不第,又缺乏生财之道,生活每况愈下。苏东坡任翰林学士时,朝廷曾赐宝马一匹,后来出知杭州,又赐一匹。对于寻常人来说,御赐之物,只字片纸都会奉为至宝,何况宝马神驹。但对于苏东坡来说,此马亦凡马,也是可以换钱的商品。他见李廌快揭不开锅了,慷慨将其中一匹相送,给李廌换钱,以解断炊之忧。让人感动的是,为了使李廌顺利脱手,苏东坡特撰《马券》,作为李廌卖马的凭证:“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廌)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书公据。”这说明苏东坡不仅有恤人之苦的慈心,周人之急的热心,救人之穷的爱心,还有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细心。
苏东坡仕途经年,俸禄颇丰,加上平时润笔不菲,虽说不蓄资财,但身边并不缺余钱剩米。然而,元丰三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断了薪水和津贴,生活一落千丈。捉襟见肘的日子,既不能像宽裕时一样挥金如土,也不能像乞丐一样低声下气。怎么办呢?苏东坡的办法是定计划、做预算。
《苏轼文集》记载他在写给秦少游的信中谈到自己的“年度预算”时说:“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意思是薪俸断绝之时,只好尽量节俭,全家每天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月初从积蓄中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用画叉挑取一份,然后藏起叉子,免得多取。当天若未用完,则用大竹筒储存,累积用来招待宾客。按此估计,积蓄尚可支撑一年余,到时再想办法,无须多虑,预支不必要的烦恼。由此可见,苏东坡对金钱的超脱,决定了他对人生的超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