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新时代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生态文学范本

标签:
文学艾自由新时代乡村振兴视野下生态文学范本生态文化 |
分类: 自由评论 |





新时代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生态文学范本
作者:艾自由
著名作家老藤长篇小说《草木志》在乡村振兴视野下,将产业振兴、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与生态文明、环保意识融为一体,以新颖独特的隐喻视觉构建了一种与乡村生态文明同频共振的新方式,通过草木志巧写人物志、生态志、环保志,为新时代生态文学长篇小说主题写作提供了一种文学范本。
一、隐喻视觉下东北草木志对应的人物志、生态志、环保志。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老百姓也常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般来说,在农村有绰号的两种人中,冒尖人的绰号大多与职业有关,窝囊人的绰号大多调侃戏谑。老藤则独辟蹊径地以与人物对应的三十四种植物结构了全书二十九章,通过取绰号用三十多种植物来隐喻三十多位父老乡亲,通过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将人与草木相连接,打通人物与草木之间作为最普遍、最有生命力的人与物的内在关联,使这部新时代生态文学题材长篇小说别具一格。比如镇村干部,沿江镇副镇长老毕叫“谎花”,墟里村原村支书齐满囤叫“打碗花”、村主任邵震天叫“一把抓”、妇女主任方慧叫“薤白”、会计石小东叫“拉拉秧”;比如村贤“三老一金”齐大牙叫“道人头”,石国库叫“刺梅”,方大珍叫“红菇茑”,金子叫“杨铁叶子”;比如村里的村民代表,养鱼专业户石锁叫“四角菱”,养鱼专业户方世坤叫“狼毒草”,打松塔专业户方世乾叫“桦树茸”,守村人齐老三叫“鼠李”,在省城开旅游公司的金子的女儿寒寒叫“达子香”。草木即人,人亦草木,人与植物互为镜像,这是对“万物有灵”观念的延展。这些人物就像他们所对应的草木一样,有自己的生活逻辑,有自己的命运轨迹,也有自己存在的独特理由。他们各自不可替代的存在,构成了东北植物王国墟里都柿滩的亮丽风景,更构成了墟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他们诙谐生动的植物绰号中,自然引发广大读者对东北边疆这块洋溢着生物多样之美的绿色天堂的向往。
二、驿站古村下墟里村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蜕变与新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乡村振兴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中,文化振兴是起引领作用的,生态振兴是起支撑作用的,是留住人、吸引人最重要的元素。小兴安岭东麓的沿江镇墟里村是由古驿站演变而来的村庄,这个由古驿站发展而来的村落,有其传统,当它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之时,必然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作为省自然资源厅政策研究室驻村第一书记的“我”,与村主任邵震天各司其职。作为墟里村的“外来者”,驻村书记“我”不仅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更多面向的是墟里村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抓鼓乐队和驿路开发两个项目,挖掘传统资源打造驿站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建设而见证,通过见证而呈现。“我”执着探寻人与植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切关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赓续。作为墟里村的“土著”,村主任邵震天更多的是处理墟里村的遗留历史问题,主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处理封灶禁火、调解纠纷等烦心事。天道酬勤,对于这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世界会主动让路的。由于墟里村班子团结干事、众志成城,群众各显其能、各尽其才,让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千年巨变画卷终于徐徐在东北边疆展开,一幅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互惠互利的生态命运共同体终于徐徐在驿站古村展开。尤为可贵的是,作为书中两个铁杆的生态环保主义者,驻村第一书记的“我”把人看成草木,而作为知青留在村里结婚生女的村贤金子把草木看成了人,甚至金子对植物的悲悯之心超过了“我”这个大学学生物的,这就从两个维度对书名做了自然照应,让读者明白《草木志》中的草木志更是人物志、生态志、环保志。其宜居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下村官“三堂会审”的艰辛与甘苦。“三堂会审”作为贯穿这部生态长篇小说悬念中的悬念,围绕方石两大家族早年间的本是好友的方四平和石栏山交恶后群蛇攻击石家导致石栏山不治而亡的蛇祸、一九七五年的方小茹石云来殉情土豆窖的横祸、当下养鱼方世坤养蛇头吃石锁养三道鳞之间的灾祸推测三大世仇穿插交错呈现。俗称“哨花吹”的村主任邵震天是墟里为红白喜事服务的喇叭匠,为人厚道稳妥,处事靠谱灵光,颇具农民智慧。他深知,墟里的事归根结底要靠墟里人来解决,“三堂会审”的基础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纽带是有话语权的村贤“三老一金”的周旋劝解,关键是方石两大家族代表的真心和解。由于先安抚后化解,火候掌握得当,经过村主任邵震天和驻村书记“我”以及“三老一金”的反复做思想化解工作,特别是村里的四件大事都柿大桥竣工、恢复重建小龙庙、“驿路·遇见”开业剪彩和小龙山红松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挂牌后,邵震天酝酿已久的“三堂会审”摆上桌面,在方石两大家族代表、镇村有头有脸人物和省市相关专家学者的见证下,对方石两大家族耿耿于怀的三大世仇进行了化解,遣走了他们心头的爱恨情仇,旧帐新梗自然而然一笔勾销,最终迎来了打开天窗说亮话的高光时刻。最终在全县开展的合村并屯工作中,墟里村在和新生村的合并中实现强强联手,皆大欢喜,正如沿江镇镇长在参加完都柿大桥竣工通车剪彩仪式后郑重宣布的:“鉴于墟里各项工作卓有成效,镇里研究并报县里批准,在墟里组建墟里新生合作区,原新生村居民分期分批迁往墟里,新生村腾出的地块用来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区和沿江临港工业区,县里的想法是通过老村新村强强联合,打造东北边疆第一村!”而这个未来的“东北边疆第一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培育壮大绿色生态意识已深入人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草木志》发表出版以来,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比如首发《草木志》的《芙蓉》主编陈新文独具慧眼地认为:“该书题材独特新颖,将生态与乡土完美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文学样本;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无论是主角‘我’还是邵震天等人物都栩栩如生,为农村题材创作树立了新的人物形象典范;语言鲜活生动,即使是写作中极难处理的对话部分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这部作品文学性强,充满了生活气息,时代感强烈,是一部整体质量极高的佳作。”另外,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当代》主编徐晨亮、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等众多界内名家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总的来看,这些年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坚持守正创新,已经形成规模可观的阵列。特别是中国作协推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后,以老藤《草木志》为代表的一批入选作品成果越来越结实饱满。当下,生态文学主题“写什么”已经明确,属于主题先行的戴着镣铐跳舞。“怎么写”就很考水平了,究竟能跳出怎样的舞蹈,真的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键看各位文学名家新秀的能耐了。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