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贵颂:末代状元谁钦点?

(2025-01-08 00:00:36)
标签:

历史

文化

孙贵颂

末代状元谁钦点?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孙贵颂:末代状元谁钦点?



末代状元谁钦点?



作者:孙贵颂      原载:《今晚报》2025年1月6日第14版

   刘春霖,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他中状元的第二年即1905年,存在了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寿终正寝。刘春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是也。

  早在二十世纪初,清廷上下就开始反对科举考试。1903年4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上奏折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心声。最后,清政府痛下决心,准备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于是,清廷在1903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山东潍县的王寿彭高中状元。后来有人虚构故事,说是王寿彭之所以考试第一,是偶然、碰巧了。因为他参加殿试那年,正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考官为博取老佛爷的欢心,特地将本来不是第一名的王寿彭试卷呈到慈禧面前,慈禧一看名字中有“寿齐彭祖”之意,立刻钦点王寿彭为状元。王寿彭听到传闻后,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又偶然。”

  慈禧本名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11月29日,到1903年,慈禧只有69虚岁,怎么也达不到70岁。足以证明有人说王寿彭靠好名字得了状元,是一种子虚乌有。那么,为什么到了1904年,清廷又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呢?这一次,确确实实与慈禧七十大寿有关。

  古时科举,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是为正科。自宋始,又增加了一个“恩科”,逢新皇登基、朝廷庆典等,特别开科考试。1894年,正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廷举行了一次恩科考试。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考前行贿未遂,被判了“斩监候”。这“一场很大的变故”,导致鲁迅家道中落。到了1904年,是慈禧的七十大寿,因此又进行了一次科举考试,史称“甲辰恩科”。这一年,录取了一甲赐进士及第3人,二甲赐进士出身120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50人,总共273人。刘春霖正是这一年中的状元,因此称为“甲辰状元”。

  后来,许多文章介绍这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时,都说考官原来是将朱汝珍定为状元,刘春霖为榜眼。结果殿试的时候,慈禧太后看到第一份卷子是朱汝珍,大为不满。一是此人姓朱,是前朝的国姓,保不准是朱元璋的后代;二是名字里的“珍”字,让慈禧想到了那个帮着光绪对付自己的珍妃,尽管珍妃被沉到井里了,但慈禧心中却留有抹不去的阴影;三是这个朱汝珍是广东人。当时整天闹着要维新的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广东人,而直接组织队伍席卷半壁江山的洪秀全,也是广东人。于是慈禧直接将朱汝珍的卷子扔到一边去了。

  再看第二份:刘春霖。春天的甘霖,吉祥之兆。此时河北正闹旱灾,请求赈灾的折子上报了一大堆。有了这个“久旱逢甘霖”,保管一举成功。再看那答卷,卷面整洁,无一涂改,字字清秀刚劲,端正谨严,炉火纯青,力透纸背。又看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人,肃宁肃宁,可以让国家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解决,实现社会安宁。“老佛爷”的眼角瞬间就堆上了鱼尾纹,于是朱笔一挥,将其钦点为状元。

  如果是说书编戏,这些故事都挺热闹,很抓眼球。可惜既情无可原,又理无可恕。因为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发生那种情况。

  首先,古代的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明清时,殿试都在保和殿。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两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致。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还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一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呈送皇帝,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二甲以下,皇帝就懒得看了,交给阅卷大臣排名次。此时清廷虽说是慈禧当家,但御批状元这件事上,量她还不敢大逆不道,任意胡来。

  《故清光绪甲辰状元刘润琴先生墓志铭》有载:刘春霖“殿试策以‘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整军经武士卒以知学为先,慎乃俭德而尤必广辟利源,倡明文教必以经学正其趋’应对。综论中外,切中时弊,加之墨法精严,光绪皇帝钦定一甲第一名”。哪里有慈禧什么事?

  再有,古代的殿试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填写考生姓名、年龄、上溯三代的基本情况;中间部分是正式答卷内容;最后是读卷官和印卷官的情况。考生在独立完成答卷之后,需对第一部分加以弥封,即把有姓名的地方糊住,以防舞弊。阅卷官只读中间部分,此时并不晓得答卷人是谁。而当他们经过集体评比,最后决出十份考卷呈给皇上时,皇上也看不到考生的个人信息,只是根据策论的水平,分出一、二、三名。最后,才将第一部分予以揭晓。

  然后是填榜。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直到此时,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才知道谁得了第一名,中了状元。

  如此说来,刘春霖的“第一甲第一名”乃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