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建怀:千古伯乐欧阳修

(2024-12-14 00:10:10)
标签:

文化

晏建怀

千古伯乐欧阳修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晏建怀:千古伯乐欧阳修



千古伯乐欧阳修


作者:晏建怀      原载:《今晚报》2024年12月12日第17版

  欧阳修文章锦绣,对同样文章锦绣的后生亦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当时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才俊脱颖而出,堪称千古伯乐。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籍籍无名的曾巩参加礼部省试,试前向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他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而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悉心教导。在欧阳修的培养下,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高中进士,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把自己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文章大进。嘉祐元年(1056),四十八岁的苏洵携子苏轼、苏辙,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其实,欧阳修、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一向合不来,但欧阳修并未因政敌的推荐而轻慢,当他读完苏洵的文章,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发现一篇特别精彩的文章,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欧阳修。欧阳修阅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观点还是文采,都可高居榜首无异议。不过,考试采用糊名、誊录制,文章属谁,不得而知,因弟子曾巩也参加了会试,欧阳修猜想文章是曾巩所写,担心把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其列为此场第二。复试《春秋对义》,欧阳修又见到一篇佳作,赞叹之余,毫不犹豫将其列为第一。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苏轼因此一“举”成名。后来,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三百八十八人,不仅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还包括后来官至宰相的章惇、曾布、吕惠卿等人,真可谓群星灿烂,千载一时。欧阳修慧眼独具,为人梯,做嫁衣,不遗余力,一生桃李满天下。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年轻时也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除他自己外,其余宋代五人均出自他门下,且多是布衣屏处、未为人知的时候,被他相中、推介、提携而名扬天下的。《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