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维群;诗有别材真性情

(2024-12-13 22:30:32)
标签:

文化

姜维群

诗有别材真性情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姜维群;诗有别材真性情



诗有别材真性情



作者:姜维群      原载:《今晚报》2024年11月29日第17版

  似乎从小时候我就喜欢诗,记得上小学六年级时赶上停课,上中学、上高中的哥哥姐姐们都去全国大串联了。我不上学没事了就拿邻居二哥的《水浒传》看。别人看故事,我也看故事,但还爱看里面的诗,觉得好玩儿。还有一点就是,看了就讲给小伙伴们听,发现那七字一句的诗朗朗上口,特别带劲儿。尤其那时偷偷听过门口三哥讲《三侠剑》,里面介绍侠客的“三支金镖压绿林,甩头一支镇乾坤”,感觉是天下最带劲的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台阶一个风景,几乎每个人年轻时都有个诗人梦。写现代诗是凑句,写古体诗是凑字,凑字似乎比凑句难。偶尔憋出来五绝20字、七绝28字,尽管还不知道平仄平水韵,即使像相声中的“六六七六”《西江月》词牌,弄出来一个都不是简单事。后来见到了学者涂宗涛老师,读了他在天津出版的《诗词曲格律纲要》(要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讲古典格律诗词的书几乎没有)。

  《沧浪诗话》中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年轻时读到此语,认为别材就是天才天赋,一直认为自己非天才,许多人过目不忘,一首诗词过几遍眼,嘟囔几句就背诵下来,而且能滔滔不绝一口气背几十首,以为这就是“别材”。

  及长,慢慢写诗进入正轨,而且购买了大量的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各朝代诗话,发现这是一个新大陆。唐人陆贽这样说:“盖先辈读书,不自矜炫,往往下一字,求一解,必反复研究。”越琢磨越有道理,写诗做学问何尝能脱此轨范。

  历代诗话历代大家,许多人就是在一个字上“反复研究”的解读,读明白了入心了,就朝着诗丘词山上攀登了一小步。

  曾早年读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说诸葛亮一生功成名就,但也有遗憾愧恨,就是没有把吴国灭掉。诗直白简单似没有什么深意了,但其中一个“失”字,及读到苏轼《仇池笔记》时,其提出他的解释,剧情反转了。

  苏轼说,自己做梦梦到杜甫,他说世人误会了他的诗,他的诗不是说蜀先主和诸葛武侯为了报东吴杀关羽之仇,恨不灭吴。杜甫本人的意思是,蜀吴两国唇齿相依,不应该自相残杀,西晋所以能夺取蜀国,是因为蜀欲吞并吴所致,这才是他所遗恨的。

  由此我不仅知道了“下一字,求一解”,更了解了反复研究的必要。好诗不是论文,不需论证什么,但需要论证思辨而通达诗人内心深深的拐弯处。弄明白了一个字,日积月累,慢慢会“积跬步而至千里”;反之呢?永远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许多人背诵了不少古诗,但自己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是一盅白开水。

  诗少不得真情实感,也离不开多愁善感,需要阅世读景,需要真情,需要多情。五代十国的冯延巳写了一首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本来词不太出名,不想被南唐中主拿来开玩笑,在后面问了一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风把水吹出皱纹来了,碍你什么事了?的确,没什么事,水波涟漪却让冯大诗人怦然心动了,浮想联翩了。

  世界正因为有了诗人,而鲜活了文字,成就了诗词。许许多多无关紧要、不干卿事的闲扯,让平平淡淡司空见惯的时日,蓦地抖起精神,成为脍炙人口的笑料佳话。明朝志明和尚有打油诗曰《牛山四十屁》,其中一屁——“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正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连孔老夫子都把诗的上限下限放得如此之宽,说明什么?说明诗的可贵处在于,陶冶性情、激发热情、抒发深情。所以,诗有别材,诗有别人没有的真性情;诗有真情,道人之未道,道人之不敢道的真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