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空并停止更新微博,但董宇辉的一举一动几乎住在了热搜上。最近一个采访,董宇辉说他不喜欢带货,很痛苦,经常失眠,还非常反感被人叫网红,“你可以叫我下岗教师,或其他任何一个词都行”。这番话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有人骂他“吃完饭嫌碗脏”,而理解董宇辉的人则了解他的困惑。
董宇辉最喜欢的职业,是教师,而带给他最多愉悦的,是读书。人为什么要读书?于董宇辉而言,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一等一的好事:“我沾了阅读的光,修了心也修了容颜,所以总觉得读过的书里,是藏着一些福气的。”
如果没有读书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董宇辉?绝大多数人会说是直播,而董宇辉自己揭晓了答案:“如果没有读书,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董宇辉。”
董宇辉有自己的读书观,这或许就是他在直播间里、在行走山河时,能将古今中外各种人物、典故都信手拈来的原因。忙碌的工作中,他总要抽出时间来阅读,“如果距下一项工作还有时间,就赶紧翻几页,睡前再把当天读过的书连起来复习一遍。”
把时针拨回20世纪90年代,出生在陕西普通农民家庭的董宇辉,父亲常年在外漂泊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儿时艰苦的生活曾让少年董宇辉迷惘,上初中后他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卑:“头大,身子小,所以内心也比较敏感。跟同学们一比,长相、家境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甚至不希望自己被注意到。”
于是, 书成为他逃离现实的方式。在董宇辉的记忆里,每年过年父母都会把家里的书拿出来擦一遍,放在太阳下晒一晒。虽然来来回回只有那几本《蚯蚓养殖》《拖拉机维修》与《母猪的产后护理》,但并不妨碍董宇辉爱上读书。
2015年,董宇辉从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选择加入新东方成为一名英语讲师。他希望通过教育,让更多贫苦地区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抱着这个信念,8年间他教过超50万学生。与此同时,阅读解决了他本人的迷茫,《平凡的世界》给了他朴实的答案:人可以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他豁然开朗,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所以当新东方遇到转型时,他选择接受从一名教师成为一位销售,一路上经历了一场场直播的这些瞬间——卖鲥鱼时从张爱玲的名句引入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讲解《杜甫传》时:杜甫一生可能是悲惨的,但绝不卑微,可以是平凡的,但绝不流俗,可以是贫穷的,但绝不低贱,因为他有骨气、有脊梁;推荐《三体》的时候:我们生于星辰,也终将归于星辰,我们是星辰的孩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网友纷纷被其圈粉的同时,不由感慨:“原来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而董宇辉知道,这些力量是阅读给他带来的,他说:“读书并不会让你马上成功,而是让你在遭遇低谷时,给你一种崛起的力量。读书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
由别人的角度组成他
董宇辉直播间的网友总是一边听课一边下单顺便打趣:“董宇辉是不是因为脑袋大,才能装下这么多的知识?”关于长相和形象,更多的调侃来自他自己,你说我眼睛小,我说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你说我脸方,这是陕西兵马俑血统,“只要我不往镜子前面站,我一般就不怎么自卑。但尴尬的是,每天早上洗脸都得自卑一次”。
但一个人的形象,其实更多是由别人组成的。董宇辉的直播间先后来过很多名人,他们从不吝表达对董宇辉的赞叹,作家冯唐直接把“传奇”赋予董宇辉;主持人倪萍则感慨“这个年轻人心中藏有一个广阔的世界。他从乡村走出,始终未曾丢失那份纯粹与真诚,心怀悲天悯人之情”;教育学家李玫瑾评价他“年纪尚轻,却已对人生的洞察达到了颇高的境界”;历史学者王立群教授说“他兼具年青一代的敏锐洞察力,以独特的阅读视角表达见解,言辞得体”……
在直播推荐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时,董宇辉开过一个玩笑,声称若销量能到150万册,他愿意将这一成就镌刻于个人的墓志铭上。后来,书卖了超过200万册,迟子建给出了回应:“董宇辉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阐释让人深受感动,他的未来之路还很长,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此后,数位著名作家走进董宇辉的直播间,看看他们是如何评价董宇辉的——余华赞誉董宇辉“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为杰出的主持人之一”;梁晓声在董宇辉直播间两次接受访谈后说“作家已经够多的了,但董宇辉只有一个”;麦家则在直播中赞叹“你的口才实在令人钦佩,背后是你海量的阅读积累与超凡的理解力、表达力的体现。在我眼里,你就是一位英雄”。
走进书的世界
如何读好书?董宇辉的感触是反复阅读,“每一遍阅读所收获的精神内核是不一样的”。
《平凡的世界》从初三到大学毕业,董宇辉读了六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初三第一次读时,我思考为什么那么多的苦难要专门为难一个人。但当你读到第二遍才能意识到,阳光和阴雨永远会同时存在,命运的公平就在于它不会一直垂青你,也不会一直为难你。读到第三遍,这本书给了我力量,我就像长出了骨骼、肌肉,在厄运和痛苦面前坚强地与它们抗争。”
读书怎样破万卷?董宇辉的回答是——知晓如何读一本好书,就有了向千百本好书“请教”的底气。先看经典小说,接着读人物传记,然后读历史,再看哲学,最后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读书破万卷,去蔽求真知。
如何将书内化于心?董宇辉的做法是——既读有字之书,亦读无字之书,从而破万卷,阅山河,观天地,见众生,寻自己,“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其实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区别。读万卷书是在试图理解别人的结论,行万里路是自己直接得出结论, 两者相辅相成”。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的海洋更加广阔,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但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图像、视频带来的视觉、听觉刺激更为直接,却也更容易让人难以静心思考。
读书人董宇辉的爆火出圈,或许契合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书香的渴望。那份对知识的向往, 对智慧的追求, 从古至今,始终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打开董宇辉账号,评论里随处可见网友的读书打卡笔记,有网友写了数千字的《树上的男爵》读后感,与董宇辉分享;有人说以前很少读书,受董宇辉影响买了一书柜的书,并且爱上了读书。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里不解地问:“你们到底图我啥呢?” 一条高赞评论如此回复:“图你唤醒了万千网友的读书兴趣,再次认知了读书的力量和价值。”
(
摘自《青年文摘·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