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求仕无门的孟浩然

标签:
文化程醉求仕无门的孟浩然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求仕无门的孟浩然 |
作者:程 孟浩然是今天湖北襄阳人,出生于唐朝永昌元年(689)。景云二年(711),23岁的孟浩然便与好友一起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隐居。此时恰逢盛唐,正值壮年的孟浩然隐居,显然与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真正归居田园大有不同。 这里不得不提到当时流行的文人墨客入仕为官的“终南捷径”。终南捷径是一个成语,源自唐朝进士卢藏用。由于不被重用,考虑到唐朝皇帝重视道教,推崇隐士,于是卢藏用先后隐居在终南山、嵩山以求高名,最终被武则天起用并官至吏部侍郎。终南捷径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含有贬义,用来比喻求官或求名利的便捷途径。 然而,十多年之后,仍然没有人来发现隐居于鹿门山上的孟浩然。无奈之下,他只能变被动为主动,“年四十,来游京师”(《旧唐书·文苑传》)。遗憾的是,孟浩然“应进士,不第,还襄阳”。临别时,他给好友王维写了一首充满怨愤、牢骚的《留别王侍御维》。其中一句“当路谁相假”,似乎是他发自肺腑的疑问:朝廷权贵们谁肯、谁能、谁又会提携我呢? 早在开元四年(716),孟浩然就曾到岳州,干谒张丞相。所谓干谒,意思是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显赫的人。但唐朝时期的干谒并非送上厚礼,而是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呈送给权贵们欣赏。因此也称“行卷”。李白的《上李邕》、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等都是干谒诗。孟浩然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几乎就是直接发问张丞相,能不能给我一个追随左右的机会? 《新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载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说“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意思是说,孟浩然在王维的办公室聊天时,皇帝突然来了。王维向他推荐了孟浩然,孟浩然随即开始咏诵自己的诗文。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让皇帝很生气,后果就是他直接被皇帝“拉黑”。 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五代时期王保定写的小说集《唐摭言》,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将它收入其中。不过,孟浩然可能终其一生也没见过皇帝一面。因为在言简意赅的《旧唐书》中,就根本没有这个传奇故事,也没有任何关于孟浩然面圣的记载。 后世对孟浩然诗歌的评价甚高,他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但苏东坡却说他的诗是:“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颇有争议,有些人认为是苏东坡失当,但也有些人认为是孟浩然才华不足。 孟浩然的诗长于五言,短于七言,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受到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诗歌基本都是山水田园之作,而且在体裁上也鲜有创新。再加上北宋时文人的创作方式和审美标准与盛唐时又大有不同,所以苏东坡如此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