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翔:闲谈唐诗中的哲理

(2024-11-12 23:51:22)
标签:

文化

贵翔

闲谈唐诗中的哲理

今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贵翔:闲谈唐诗中的哲理



闲谈唐诗中的哲理



作者:贵     翔       原载:《 今晚报 》2024年8月8日第 19版

  唐诗和宋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各具特色,为后世学者所乐道。清代文学家王士祯给唐诗的特点定为“神韵”;乾隆年间的诗坛泰斗翁方纲对宋诗的领悟是重“肌理”。小说家唐浩明在长篇小说《张之洞》中,曾有一段张之洞在晋阳书院谈诗的桥段,提出了有别于王、翁的另一种观点,即唐诗独标一个“风”字,宋诗特重一个“骨”字;并分别用李白的“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和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对照讲解。后来,我又看到钱钟书先生在论述唐诗和宋诗区别时,也曾有“唐诗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的观点,更对宋诗在哲理上优于唐诗的说法,深信不疑。但近来通过翻阅《全唐诗》《唐诗鉴赏辞典》等书籍后,发现多首颇具哲理的唐诗,在筋骨思理上毫不逊于宋人诗作。今在此特选几首做分享,但愿能给唐诗正名。

  先说虞世南诗作《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借蝉喻人。清脆的蝉鸣声,能传播很远,是因为它以清露为饮,又栖身在高大的梧桐树上,而不是借助秋风这个外力。这告诉人们要获得长久的声望,就必须洁身自好,格调高雅。该诗寄哲理于咏物之外,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再看杜甫这首《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初四杰”的诗文虽屡遭轻薄肤浅之人讥讽,但依然成为经典,广泛流传。此可谓真金不怕火炼。作者也借此告诉世人,那些嫉贤妒能、趋炎附势之辈,用尽各种卑劣手段,逞一时之能,却不能遮住贤能光辉,只能落个身败名裂、遭人痛骂的结局。

  还有韩愈的这首《题木居士二首》(之一)则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木居士,是唐代对木雕神像的戏称。原本一段经过风吹雨淋的枯朽木头,无人愿多看一眼,可一旦被当成木居士,便能引来无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祈求赐福。这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辨真伪,偏听偏信的盲目之人,既可笑,又可悲。

  再看白居易的这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净即身凉。”该诗以禅师酷暑之中稳坐禅房的现象,道出了“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告诉人们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就能抵御任何外界恶劣环境的干扰,实现自我救赎。

  贾岛也有一首颇具哲理的诗作《题兴化寺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诗作以中书令裴度修建兴化寺园亭的事件为题而作。《韩诗外传》载:“春种桃李者,夏得荫其下,秋得其实;春种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贾诗借此典来抨击和讽刺为官者大兴土木,奢靡成风,图慕虚荣,搞形象工程的形式主义作风,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最后,再来看看王建的这首《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欲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该诗几乎用白话写出了一个极其日常的生活场景。一位刚出嫁的小媳妇,初次下厨做饭,不太熟悉婆婆的口味,就让小姑子先尝尝。这绝对是一位聪明绝顶、通晓人情世故的女孩。能娶到这样的媳妇,绝对是这家人的福分。如果将此诗的范围扩大,它所讲述的便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做人道理。对某些初进职场的人来讲,学习一下这位新嫁娘的做法,也许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