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桂元:方言、民俗与中国元素

(2023-12-27 12:00:06)
标签:

文化

黄桂元

方言、民俗与中国元素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黄桂元:方言、民俗与中国元素


方言、民俗与中国元素


作者:黄桂元     原载:《今晚报》2023年12月1日第17版

  我国的辽阔版图,密布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多种民俗生态,暗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这意味着,所谓文化,从来就不是凝固的器物,抽象的框架,大而无当的存在,而从来就是具象的,动态的。尤其姿态各异的民俗文化,往往更集中、更典型、更鲜活灵动地结晶于特定地域的方言俚语,点点滴滴,句句声声,毛茸茸,脆生生,代代传承不息。

  郭娟最近出版的《方言里的中国》,是一册近似小百科的民俗故事集,也是撒豆成兵的个人回忆录和读书心得。本书记录的既不是乡土田野的鸟语花香,也不是农耕旧景向当下城镇化转变的蓝图改写。它启示读者,方言俚语在乡土社会所具有的凝聚力、“咬合力”难以估量。

  我由此想起,抗战时期,张伯苓先生在重庆沙坪坝创办了私立南开中学,生源来自天南地北;后来,竟有几十位学生成为两院院士。当年的那些学生口音各异,几年后,都学会了四川方言,乃至半个世纪后,老校友聚会聊天,大家仍是浓浓川音。显然,四川方言与其读书岁月,已沉淀成一种文化认同,融化在潜意识和血液中。

  古今中外散文林林总总,千奇百态,大抵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想象力的产物,语言光怪陆离,具有神性;一是叙述事物的文字,还原事情真相。事实上,这两种风格大体也划出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分野。本书没有太多的忧患意识,也没有高深的隐喻性,作者不打算表达农耕时代的怀旧感叹,而是时代运行的客观实录,把人们习焉不察、熟视无睹的民俗文化,细化在若干词条中。或者说,作者以近百词条织成一张民俗文化大网,微显出的“中国元素”耐人寻味。

  岁月悠悠,人际江湖。人们活在方言中,饮食起居,嬉笑怒骂,日复一日,习以为常,诸如“屁鸭子”“蒺藜狗子”“打镲”“扯子”“白话蛋”“撂旱地儿”“捯饬”“拔闯”“驳面儿”“大窝脖儿”“椽亮”“搭褂儿”“皱巴”“逗闷子”“翻呲”“各色”“能耐梗”“吃挂落儿”“架秧子”等,都有着以微言传递繁复、以简单表达复杂那样一种“一句顶一万句”的独特功效,化成了记忆中的鸡鸣与炊烟,显示出顽强的生存活力。沉浸其间,童真童趣,乡人乡事,以及难忘的成长体验,曾经的清浅忧伤,正是这些津沽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词语,陪伴了他们子子辈辈活的一生日子。

  本书中的多数词条,适度借题发挥,撒得开,也收得拢,一旦意图达到,绝不饶舌。但也有例外,作者没有点到为止,拘泥于某个层面,比如“捯饬”,举一反三,联系到《弟子规》,古代的屈原、苏轼、关汉卿、潘岳、司马光、杨万里,以及现代文人邵洵美,其人其事其文,展开发散性思维,落到“时尚”,就此打住。“二五眼”,提到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周两位文学前辈,都是湘籍作家,这两本长篇入乡随俗,分别引入了大量华北或东北的乡土方言,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方农村的土改叙事。“大窝脖儿”,这个土得不能再土的俚语,经作者解释,牵连到了李清照的一则趣事:某邻家女孩儿异常聪明伶俐,李清照很是喜欢,便自告奋勇想当她的老师,不料女孩儿的一句“才藻非女子事”,给了易安居士“一个彻彻底底的大窝脖儿”,令人忍俊不禁。作者的阅读量和“现挂”能力可见一斑。“戳肺管子”通过东晋开国皇帝和《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故事,讲了气大伤身,甚至可以命丧的道理,文中还自造了“耐戳力”,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书中由方言涉及和引申的掌故、传说、轶事、文史典籍、古今小说等,枝枝杈杈,五花八门,作者三翻四抖,如数家珍。相信一些词条会唤醒人们的遥远记忆,那些方言仍然活在当下,与人们普通的日子如影随形。做到这些,显然需要一个浸润和积淀过程,而非临阵磨枪、恶补突击就可以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