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聪:“生而为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标签:
文化郭小聪生而为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中华读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郭小聪:“生而为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作者:郭小聪
原载: 《中华读书报》2023年8月30日第18版
http://epaper.gmw.cn/zhdsb/images/2023-08/30/18/23083018B18LC_h_p5_b.jpg |
|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都是思想历程与一个地方紧密相连的产物。不过史铁生的思考显然比梭罗更沉痛,因为他从20岁起就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终其一生。
人生总有无望的时候,但有谁比史铁生更绝望呢?
从活动半径来看,史铁生的日常生活是可怜、可悲的,但从内心生活的丰富性、深刻性来说,却远远异乎常人。中国人本来是不惯做形而上思索的,但“上帝”一词在《我与地坛》中频频出现,呼告的口吻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绝望与挣扎,他多么需要一个冥冥中的上苍与他对话,听他倾诉,给他力量。
伟大的文学思索和表达,总是经由与苦难的对质,才能找到使自己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形式。正是在痛苦的思索中,史铁生才终于认定:死对任何人都是一个肯定不会错过的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抹杀了“活着”的欲望,就等于消灭了人性。我们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活下去试试。”即便今天决定了去死,又何妨把死留到明天再说。
这个“何妨明天再说”的思想非常睿智、坚忍、实用而有原创性!
正是向死而生的绝境,让史铁生每天像小草一样贪婪地吸吮新的雨露。他发现,即使在小小的公园里,生活也是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一对夫妇每天来地坛散步,他们从中年走到老年,似乎生活中发生过什么变故,却始终没有和作者说过一句话。一位来公园练嗓子唱《货郎与小姐》的年轻人,每天早上在公园各处让“货郎”恭维“小姐”,终于有一天和作者说话了,以后却不再来了,也许是考上了某个文艺团体,有意道别吧。还有一位朴素而优雅的女知识分子,当她在园中穿行时,连四周的树林也仿佛更加幽静,作者不由得联想到她的丈夫,那个幸运的男人是什么样子呢?
沉思默想作为命运的礼物,成就了史铁生的审美人生。他越来越具有学者气质,更多地从文化角度思考生死问题。他认为:人类的生存困境就在于“欲望无边而能力有限”,由此建立起历史联系:“过去的文化是过去的人类面对困境所建立的观念,今人面对困境所建立的观念,就是今天的文化”。我们不能指望人生没有困境,重要的是不能让困境扭曲灵魂。人生是无法用来挥霍的,永远有痛苦,永远要面对。只有领悟了生命的短暂,让清浅趋于深刻,让绚烂归于平淡,融入天地万物,人的灵魂才有路可走,文化也才能活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