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苏东坡

标签:
文化刘华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苏东坡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苏东坡
作者:刘华蓉
来源:《 文摘报》2022年8月6日第2版
从家教家风的角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苏东坡这样“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语)的杰出人物?
“二十七,始发奋”的父亲苏洵的影响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散文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除了和两个儿子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的名字和事迹还进入了《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小时候读书不努力,到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这一年,正是儿子苏东坡出生之时。
苏洵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只要在家,就要亲自督促功课,离家外出,则叮嘱夫人务必让孩子们读书。苏东坡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亲读书的情景,追忆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苏东坡十来岁时就已经博览群书,“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弟弟苏辙,也和哥哥一样努力学习,两兄弟还常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激励。
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苏洵不仅自己发奋读书,还亲自指导儿子深研史书、探讨国家兴衰之道,父子三人共同学习、共同赴京参加考试,成为当时一大佳话。
苏洵坚持倡导朴实无华的文风,其个性是比较内向严肃的,嫉恶如仇,甚至有些固执古板;而苏轼外向开朗、有话就说常管不住自己,有点像自己的祖父;苏辙则沉稳内敛,更像父亲。但苏洵并不要求两个儿子都像自己一样,给了儿子个性发展的足够包容。在父亲的教育下,相差只有两岁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兄弟友爱的典范。《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愿如“范滂之母”的母亲程夫人的影响
母亲的教育也对苏东坡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苏东坡幼年时,父亲常年在外求学,主要是母亲对他进行教育。劝夫以进、教子以学、贤惠持家,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被与孟子之母、岳飞之母相提并论。
苏辙在给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追忆了母亲教育苏轼的往事:“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可见苏母不仅能识字读书还能给苏轼讲授、提炼思想加以引导。
苏母最著名的教子故事载于《宋史》的苏东坡传记中:她在给苏轼讲汉书《范滂传》的时候,苏轼听完范滂清高自守、舍生取义,范母含悲忍痛支持儿子的故事,心中震撼,问:我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允许吗?母亲回答:你如果像范滂那样,我又怎么能不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呢?自此之后,苏轼更加发奋努力,以天下为己任。
苏轼的一生,面对权贵宁折不弯,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坚持自己的立场,到一地为官则造福于民,他的为政观、为民观、为事观,都能看到范滂这样人物的烙印,这与母亲对他从小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为了支持丈夫苏洵外出求学,苏母独自在家抚养教育孩子们,操持全家生活,也培养了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吃苦耐劳的精神。流放岭南时,粗糙的胡饼苏轼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流放黄州时,辟出东坡荒地,亲自下地种粮种菜;流放海南时没有米粮,发现了生蚝的美味……在颠沛流离、粗茶淡饭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的背后,都有那位伟大母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