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昌宝:《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2022-04-03 20:46:00)
标签:

文化

商昌宝

《再别康桥》

背后的故事

今晚报

分类: 自由点击
商昌宝:《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徐志摩一生的几个节点


   作者:商昌宝    原载:《今晚报》2022年3月31日第12版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爱是疯狂的,但婚后的现实生活是不幸福的。简单来说,由于国民党的北伐军一路北上,逼近硖石,徐志摩不得不携陆小曼逃到上海,躲避战火。到上海后,陆小曼每天唱戏、演剧、交际,徐志摩曾多次苦苦相劝,甚至写了许多信,试图劝陆小曼回归文学。但是陆小曼完全沉迷在社交中难于自拔,为此徐志摩很痛苦,二人的婚姻陷入危机。

  徐志摩的痛苦除了陆小曼的社交外,还与一个叫翁瑞午的有钱男人有关。陆小曼因为身体不好且有胃病,为缓解病痛,她一方面吸起了鸦片,一方面经常接受翁瑞午的推拿。两人因为经常密切接触,于是引来一些风言风语。

  徐志摩为了担负陆小曼的开销,几乎同时在上海中国公学、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高校兼课。上海和南京当时只有普通火车,要坐半个晚上,徐志摩为了省钱当晚返回。这样来回奔波,很是辛苦。后期徐志摩去北大做教授,也是因为收入更多。相比于留学时,那时有他土豪老爹资助,所以从不担心钱,但此时他已成家,还有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太太,那个土豪老爹因为他娶了陆小曼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资助他。怎么办?徐志摩选择不辞辛劳地努力工作,和以前相比,真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促使他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与陆小曼结婚,因为这段婚姻太来之不易,他不能轻言放弃,只能完全负起责任来。

  明白了这些,才有可能对《再别康桥》这首诗进行准确地解读。徐志摩婚后生活不幸福,导致他和妻子陆小曼之间到了难以沟通的程度,郁闷至极,1928年他选择出国,不是闲得无聊,也不是诗性浪漫,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痛苦举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所写的《再别康桥》,能像一些人所说的“写得很美”吗?他们被诗歌的表面假象所迷惑,一味地在那强调剑桥的初夏多么美,却没有注意到诗歌末尾写下的“十一月六日 中国海上”。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徐志摩这个即将到家而不愿意回家的男人,不得不回家,不得不要面对无法沟通的陆小曼。这种痛苦的心境,会写出没心没肺的各种美吗?

  几年前,笔者曾出席过一次关于徐志摩的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个年轻学者带着嘲笑的口吻说徐志摩太没常识、没文化,剑桥的水那么深,深得可以撑船,怎么会长青荇?那明明应该是茭白嘛!很多学者都纷纷附和。这个学者很有常识,剑桥的水的确不适宜荇菜,因为荇菜只能长在浅水里。但是出生于江南的徐志摩,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在那里胡编乱造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青荇入诗的经典范例,比如《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关于《关雎》这首诗,现在人们对它的解读通常是:作者赞美了一般青年(或贵族)男女的爱情。但是,在五四之前,包括徐志摩上大学前,人们对《关雎》的解读通常是:作者赞美了周文王与大姒之间美好的爱情。有兴趣的话,不妨翻看一下汉代的毛亨、毛苌在《毛诗序》中是怎么写的,也可以看看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相关解读。如果对《诗经》有所研读,就会知道《大雅·思齐》中有这样的句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这个诗句中要注意这一句:“大姒嗣徽音。”到这里,可以建立这样一种联系:从“大姒嗣徽音”,到《关雎》中的荇菜,再到《再别康桥》中的“软泥上的青荇”。

  林徽因出生时,她祖父曾念叨着“大姒嗣徽音”的诗句,为她起了“林徽音”的名字。中国有一个男作家叫林微音,媒体和读者常常混淆二人的名字,于是“林徽音”就将“音”改为“因”了。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离家散心的徐志摩,在得知消息后禁不住缅怀起自己与昔日单恋的林徽因漫步康河、畅谈文学时的美好情景,并借助这一过去的表面的美好情景,来反衬现实中自己的愁苦。所以,仅仅看到这首诗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诗歌的内在,就容易产生误读。也正是因为这种误读存在,导致很多人以为徐志摩的诗歌很浅显、不深刻。徐志摩若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