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耀双:国讳与家讳

标签:
情感赵耀双国讳与家讳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国讳与家讳 |
作者:赵耀双 |
避讳主要分两类,一类称为国讳,一类称为家讳。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字。因为皇帝的至高无上,所以国讳在封建社会也是人人必须遵奉的。地名犯讳要改地名,人名犯讳要改人名。如汉文帝名恒,于是把恒山改为“常山”。奔月的“姮娥”改名“嫦娥”。还有避讳改姓氏的,北宋政治家文彦博,其祖本姓“敬”。五代时,曾祖父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文”,后汉时恢复姓“敬”。北宋时,由于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于是再改为“文”姓。此外还有改物名的。我们常吃的山药,本来叫薯蓣,因唐代宗叫李豫,避讳改为薯药。北宋时又因宋英宗讳曙,于是改为山药。
封建时代,这种国讳具有法的性质。有的人还由于犯讳丢掉性命。朱元璋出身贫苦,少时做过和尚,又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此讳光、讳僧、讳贼。据《闲中古今录》,杭州教授徐一夔写贺表里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看罢大怒,说“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由此可见统治者对国讳的掌握,到了非常残酷的地步。
除国讳外,还有一种家讳。家讳就是在日常言谈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本人的父祖以及长辈的名字。如司马迁父亲名谈,在他写《史记》时,就把汉文帝时的赵谈写为赵同。苏东坡的祖父名序,故而苏洵称序为引,苏东坡改序为叙。由于家讳没有国讳那样“神圣”,因此人们避家讳一般只是在言谈行文中,临时避开与父祖名相同的字,而不会也不可能去改地名、物名、姓氏等。
比较严格的避家讳可以做到某种食物、器物的名称如与父祖名字相同,即不去吃它、用它。据《宋人轶事汇编》,北宋名臣刘温叟的父亲名岳,他便终身不听音乐。徐积因父亲名石则“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则避而不践”(《宋史·徐积传》)。这些都是本人在规避,如有外人不经心提到讳字,一般不会计较。但也有个别反应强烈的,《世说新语·任诞》记王忱一次到桓玄家做客,桓设酒款待,王因刚刚服用过五石散,不能吃冷东西,就命左右温酒。“桓乃流涕呜咽……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原来,桓玄的父亲叫桓温,王忱的温酒犯了桓温的名讳,于是桓玄给王忱来个下不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