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中秋吃月饼始于何时

标签:
文化李潇中秋吃月饼始于何时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中秋吃月饼始于何时 |
作者:李 |
《酉阳杂俎》里有一则小故事写道:“长庆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龙城录》里还记载了唐玄宗在八月十五夜游月宫的故事,回到人间后将月中神仙演奏的《紫云曲》谱成《霓裳羽衣曲》。尽管这些仅仅是传说,也可以看出中秋在唐代已经成为有赏月游玩等特定仪式的节日。不过,当时可能还没有出现全国同吃的节令食品。直到北宋人写的《清异录》,才提到五代时过中秋有一种叫“玩月羹”的食物,这当然和月饼的距离也很远。
在汉代的时候,饼的含义比现在要广泛,《释名》对“饼”字解释为:“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用面做成的不同形状的食物都可以列入其中。和中秋可能有关的饼类食物记载最早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笔下,在他因为官职变动离开廉州时,写了一首给廉州太守的送别诗,里面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据考证当时正值农历八月,但也不能据此判定苏轼吃的甜馅小饼就等同于今天的月饼。南宋《梦粱录》里提到了“月饼”,但把它和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等“蒸作从食”的饼类食物并列,都属于“市食点心,四时皆有”的范畴,看起来是随时都能买到的,而不是中秋专属。
直到明代,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吃月饼才成为一种南北皆有的习惯。描写杭州风俗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成书于北京的《明宫史》里写道:“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可见此时月饼已经成为各地欢度中秋时共同的节令食品,寓意也和今天比较相似了。
到了清代,宫廷对中秋节很重视,制作的月饼也相当精美,从留存的史料看,有不同口味的馅料,并在饼皮上用模具印出和月宫有关的吉祥图案,清初文人查慎行在诗中描述为“玉兔银蟾新赐饼”,并注明“是夕御赐大小月饼,皆饰金彩、宫殿、蟾兔之形”。这可能也带动了民间制作月饼的花样翻新。因为中秋节和明清科举中的“乡试”时间临近,“蟾宫折桂”的祝愿也和庆祝中秋的风俗结合在一起。清代苏州的书院里每逢乡试的年份,都会给尚未参加科举的学生组织一次考试,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考模拟,叫“决课”,无论考得怎么样,都会赏一张月饼券,可以换一盒“王仁和”的月饼,于是有的学生一个人答两三张卷子,就为了多领点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