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永康:中秋与乡愁

(2021-09-20 11:11:42)
标签:

文化

何永康

中秋与乡愁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点击
何永康:中秋与乡愁



中秋与乡愁


作者:何永康    原载:《今晚报》2021年9月20日第7版

  中秋节是国人十分看重的阖家团聚的日子,所以要放一个“小长假”。然而这些年来,中秋如同端午成了“粽子节”一样,被异化成“月饼节”——弱化内涵,草菅情感的事情屡见不鲜。其实,中秋也罢,故乡也罢,蕴含得更多的是人类情感,是国人家园意识、亲情意识,节日里凸显的应该是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情怀。这情怀,一轮明月不可能完全寄托得了,几个月饼就更不可能完全承载。因为,中国的传统佳节,寓意都是十分丰富的,除了幸福、美好、吉祥的祝福,还有更深层次的思想与情绪需要释放。

  在度过了许多时光之后再来看中秋,中秋就不仅仅是一个时令了——它既是家人团聚的理由,也是独在异乡的“异客”集中宣泄情绪的时间节点。走过了许多地方,再来看故乡,故乡便成了避风港、疗养所、宣泄场、蛰伏地,隐居处……

  中秋是属于故乡的,而故乡是属于游子的。我曾偏激地认为:故乡是属于失意者的。故乡之所以被人想起,往往是这个人遭遇坎坷或胸中积满块垒的时候,故乡成了倾诉苦闷的对象、倾倒垃圾的场所。这样一来,故乡就有点像旧时苦盼郎归的童养媳,而游子大都是“负心汉”。当你在异乡心飞万里、情驰八方的时候,当你志得意满、顺风顺水的时候,你的心不需要安顿,是不大会想起故乡来的(功成名就者衣锦荣归是另一回事)。只有在你饱尝人世冷暖或者四面碰壁的时候,才会记起故乡的温馨与安宁。

  譬如我吧,几年前的一个三月天,我在踏青时“老夫聊发少年狂”,不慎跌倒致使左脚严重骨折,需要接骨疗伤好几个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故乡静养。因为我知道,只有故乡才能宽恕我的猛浪,包容我一瘸一跛的狼狈形象。事实的确如此,故乡是把我从痛苦的孟春一直扶助到温馨的中秋之后,才放开了我的手。故乡恒定在心灵深处,储存在记忆库里,也天经地义地流淌在血液里。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

  恰如某个中秋节因为阴雨天见不到月亮一样,很多人因种种原因回不了故乡,但故乡总是会浮现在挥不去的思念中与化不开的乡愁里。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也罢,一人独处举杯邀月也罢,黯然神伤洒泪遥寄也罢:乡愁,总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今年的中秋,肯定会有不少人要吟诵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这是名作悠久的魅力;也有不少人会咀嚼月饼咀嚼思念,不论滋味如何,总归是让节日情愫更加深沉更加多元为好。苏东坡有词云:“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他的中秋,不仅仅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寓身化世”地参悟人生、笑傲命运的契机。

  我对“寓身化世”的理解是:安放身心,度化世人。中秋节里的“寓身化世”,就是在节日氛围中安放浓厚之乡愁,在亲情中感悟岁月之美好,在仪式感中体验人生之妙趣。当然,你还可以在秋风中长啸,宣泄胸中块垒,可以在秋雨中独行,洗涤九曲愁肠,还可以在秋花中嗅出春天的味道,更可以把秋月作为玉盘,盛满美馔与梦想……

  寓与化,是赋予一个节日的更深意义、更高价值。设若如此,在中秋节这一天,能不能看到月亮就不重要了,自然界的月亮与心中的月亮都光华照人——月亮“寓”在心中更久长;能不能回到故乡也不那么紧要了,故乡的桂花酒与他乡的桂花茶都甘醇清冽——“化”在思忆中的故乡最美好。

  何况,苏东坡还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安于何处?寓化之间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