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牛:关羽与马谡罪过比较论
标签:
文化司马牛关羽与马谡罪过比较论今晚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
关羽与马谡罪过比较论 |
|
作者:司马牛
两相比较,关羽如此严重的“渎职”之罪,不仅不被追究,还在生前死后都落得个“大义凛然”形象,而马谡却不得不可怜巴巴地做了刀下之鬼。这是为何?起初,我一直困惑不解。如今我终于明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刘备政治军事大集团中还有一个“桃园三结义”的小集团,或曰“小圈子”,而这一小集团才是这个大集团的真正核心——在他们这个集团决策的制定、敌友的取舍、是非的判断,都最终取决于这个三人小圈子的利益。哪怕当大集团的利益、军事战略和小集团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也会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置大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不惜孤注一掷、拼死一搏。 对于这一点,聪明绝顶的诸葛亮非常清醒。尽管刘备对他三顾茅庐,处处倚重他,但他知道绝对不能触动小集团的伦理关系和核心利益。最为突出的事件是关羽兵败、被东吴所杀后,刘备平素把诸葛亮奉为神明的谦卑再也没有了。他一不顾当时的政治、军事大局,二不听诸葛亮的竭力劝告,原形毕露,把小集团的兄弟伦理看得高于一切、压倒一切,包括压倒“国家利益”。于是,他不顾“责任伦理”,妄举全国之兵为“兄弟”报仇,向吴国宣战,犯了一次致命的战略性错误。结果,不仅使蜀汉元气大伤,而且自己也命丧白帝城。刘备此次的战略决策和灾难性后果,虽是桃园团伙伦理原则的胜利,也是桃园结义的圆满结局(同年死),却是蜀汉政治与蜀汉军事最惨重的失败,这也奠定了他的儿子被司马氏所俘的灭亡结局。 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心情是很复杂的。他很可能在本意上想宽恕一下马谡,饶他不死,但想到当初在白帝城刘备临终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遗言,这就牵扯到忠不忠的问题。诸葛亮也就不得不“挥泪”了。多年来,一谈到秉公执法,人们总爱举诸葛亮“挥泪”的例子,但人们为什么就不想一想,关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原则性的错误,执法如山的诸葛亮就甭说对关某“挥泪”了,甚至连重话也很少说呢?其中奥秘,大家都懂,不说也罢。 |

加载中…